【读经典】
故十仞(rèn)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zāng)易牧者,夷也。
简单翻译下:十仞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是因为城墙非常陡峭;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赶上去放牧,是因为大山坡度平缓。
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简单翻译下: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
【谈心得】
韩非在明确了法规之力的教育作用后,接着用了一组形象的对比来说明如何制定法规:十仞之城因其陡峭,无人能够攀爬;千仞之山因其平缓,瘸腿的母羊也能轻松放牧,这样对比就是为了说明,只有峭法严刑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峭法就是严厉的法令,都说律法无情,峭法就是要筑起陡峭的城墙,让想作乱的人无机可乘,让犯了错的人无处可躲,就像不可逾越的十仞之城;绝不能像有了倾斜的千仞之山。
律法一旦有了倾斜,就很难起到育人治世的作用,因为有了私情的渠道,执法不严,就像有了平缓的道路,连瘸腿的母羊都能去随意吃草,更不要说那些营私钻空、徇私舞弊的各色人等了。
实际上,人一生中接受的教育力量中,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都是人为的力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很深的感情,都是靠人心的感化在起作用,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教化才能成功的,也就像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而当这三种力量都起不到作用,孩子们已经走到“不才之子”的境地时,法规之力就是阻止这一切的最后屏障,因此法规之力必须无情严苛,毫无人为情感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法规之力在育人治世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古代的都城都要筑成陡峭的十仞之城,就是要彰显依法治国的千秋大业,峭法严刑才能捍卫一国精神,此时的国就是城,城就是国,城没了国就亡了,韩非吧国家律法比做十仞之城的国都,就是要说明弃法如亡国,峭法必严刑!
同时法规之力的教育作用,也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国家的集体行为,强调一定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力量,让孩子们知道违法的后果很严重,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有切身之痛,这样才能止步于法禁之地,迅速改变恶习!
所以韩非告诫君主要“峭其法而严其刑”,不管是从育人成长的角度看,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讲,“峭法严刑都是高效的治国良策,避免孩子们成为“不才之子”,国家也有希望。
而儒、墨两家的仁义与博爱,就象千仞之山的坡度,给了太多的小道和机会,不管是“不才之子”还是“不法之徒”,都能随意的占有和损耗社会资源,到那时再峭法严刑又有什么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