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彼时于我是一份事业,我需要专业的知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蔼又严威的形象、对这份事业的爱与尊敬,将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让他们获得学识。教育,此时于我是一种人生态度。爱己之人,为己之师;爱人之人,为人之师。教育,爱也。
时光按着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急不缓地向前,屈指算来带着女儿从西班牙和丹麦游学归来已一月有半。这6周的居家时光,由被剥夺自由的身心不适到有滋有味地享受,确实印证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2020年3月伊始,疫情开始蔓延欧洲,因家有幼女,我们自3月2日开始居家不出。
渴望自由的滋味
2020年3月1日,我们按时乘坐19:20挪威航空公司D83308-01的航班,由哥本哈根返回慕尼黑。当时意大利的确诊数据已经开始显现攀升的苗头,尽管丹麦确认的新冠病毒案例仅有一例,我们仨还是不顾周遭眼光,戴着白色口罩穿梭在偌大的哥本哈根机场。不足4岁的女儿已经明白事理,和她讲了新冠病毒的故事,她就乖乖戴上口罩,双手不再乱摸他物。2小时的飞行结束,终于抵达慕尼黑。取到行李,坐上的士,以最快速度回家。只恨路上时间太久,迫不及待地想摘下让人不能自由呼吸的口罩。最初,我们渴望的是呼吸的自由。
2020年3月2日,在国内家人的力劝之下,向幼儿园请假,我和女儿开始了居家生活。开始的几日,我们只要避开人群,每天还可以到旁边的卢特波特公园奔跑运动。但是,我的心绪已经开始烦乱。女儿需要玩伴,自己需要独处的时间,我俩互相打扰,开始出现“母女矛盾”。又一问幼儿园的华人父母,他们还照常接送孩子,我的心开始纠结和摇摆。那段时间,我开始每日刷新确诊数据,观察、纠结和摇摆,既担心路途人多有传染危险,又迫切需要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两周内,吃饭问题成为导火索,“母女战争”爆发。有一次,和三岁孩童动气的我,决定不理小孩,让她认识到不好好吃饭的严重性。女儿同时也委屈地噘着嘴,自己安安静静地在角落玩娃娃。还好手中有书,不一会儿就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世界,想想自己和三岁小孩动怒真是不该。这时,我发现了墙边露出了个小脑袋,被我发现后,女儿怯怯地问我:“妈妈,你调整好了吗?开心了吗?”。被这么一问,我真有些尴尬。随口问她:“你觉得我开心了吗?”,她笑嘻嘻地说:“我觉得你开心了呀!因为你读书学习了。”小人儿的这句话让我发现:原来孩子充满着灵性,知道我们的所需。自此,我对她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探索的好奇。
体味“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3月16日,德国的形势也愈发严重,拜仁州率先颁布了禁足令,学校全面停课,企业远程办公。一家三口的居家日子开启。华为的爸爸无论在哪里办公,永远都是那么忙,总戴着耳机,端着电脑,嘴里说着完全听不懂的技术名词,一开会动辄5-6个小时,随便吃一口填饥是常有的事。爸爸在家办公后,虽然我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如:增大一日三餐分量和菜品、采购食材的频率增加、合理安排房间使用时间、控制女儿玩耍时的音量等,但是母女矛盾确实缓解了不少。毕竟三人组合的小团体,既可增添乐趣又可缓解压力。慢慢地,我们开始适应驻足在家的日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规律。
我的时间
为了多一些阅读和写作时间,我只能抓住女儿睡觉的整段时间,所以我会早起晚睡。准备早餐时,用双耳“读”书。中午哄睡觉时,她边听故事,我边读电子书。有次她突然抬头问:“妈妈你在看什么呢?”我说: “妈妈在看书学习呢。”晚上她睡熟,时光的宁静便只属于我,思考所读,书写所感,求问解惑。
女儿的课堂
最好的时光,留给女儿。一日之计在于晨,用餐后我们俩的学习就开始了。身在海外,英文环境的沉浸不必担心,我更注重她的中文输入。所以,我选择古诗词入手,用视觉化的方式来教学。课堂上,我首先请她从书架上拿书选择想学的诗词,然后准备好画纸、彩笔、水粉、水彩、笔刷和涮笔瓶,所有的准备工作都由她来完成,这是独立的第一步。前几次我来指导,后面她就熟能生巧,一说“上课啦!”,她便急忙准备好这些材料,无比期待上课。课上,我先和她一起读诗,变着花样读:打着节拍读、我一句你一句地读、越来越快(慢)地读、一句轻一句重地读。就这样,没读几遍,孩子便可诵读出来。但只停留于韵律还不够,内涵传递更重要。于是,我们便铺好画纸,拿起画笔,准备泼墨。古今中外的诗词,无一例外都以意象为传递情感的媒介。所以,我会逐句给孩子解释诗句传递的画面。此时的她已经安耐不住,迫不及待地想发挥艺术才华。大笔一挥,一棵碧玉妆成的柳树树干便跃然纸上。小手一抖,一个大脑袋小身子带着胡须的蓑笠翁就倚坐在船。孩子的配色更具天赋,色彩大胆对比,一张张诗配画便从小手中诞生。不知不觉间,女儿已创作了十三张属于自己的诗配画。由于每次上课必不可少的是复习环节,一张张画纸不断地在手中和口中玩味,女儿对诗词的意蕴便有了深入地理解。当然,学习少不了的是测试和鼓励,和姥姥视频连线展示学习成果,姥姥在也用夸张表情和语调配合教学,让女儿的学习成就感满满。每天吃完早餐,便说:“妈妈,我们要学习上课啦!”。
这种学习方法,我认为效率极高,将音律、想象力、色彩感知、中国文化、动手协作和亲子互动都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中玩,玩中学,不知不觉一上午便开开心心又满载收获地度过了。
女儿的课外
课堂之外,我和女儿分工合作一起在阳台上开辟了小花园和小菜园。女儿亲手栽种了蒜苗、香葱、芹菜、洋葱、胡萝卜和生姜,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给它们浇水、修剪,还负责收割长势最喜人的蒜苗;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蛋壳花盆,那里种了生物课上使用过的绿豆、红豆、黄豆和黑豆。小小的阳台转身就变成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教室。她摸到了泥土、幼苗和存有太阳温度的清水;她闻到了花香和香葱蒜苗的味道;她听到了楼下Beer叔叔家苹果树上鸟儿的鸣叫;也看到了阳台对面的大树由枯枝变嫩绿,还有时不时窜上树的小松鼠。
这里还是她自由玩耍的小天地,吹泡泡、看月亮、晒太阳、蹦蹦床、户外野餐,只要她的小脑袋能想到的主意,我们都尽可能地去帮她实现。禁足的日子开始越来越有趣。
每天下午她都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娃娃们一起过家家是女儿的最爱。有一次我听到她假扮妈妈,对洋娃娃说:“妈妈要读书写作了,需要安静,不要打扰我,先自己玩哟。”将我的语气和神态临摹地惟妙惟肖。我不禁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力量。
晚餐后,一般是亲子手工和运动时间。把儿时的游戏从脑海里翻了出来,学着姥姥的样子缝制了大米沙包,又准备了9张正反两面为中文和阿拉伯数字的卡片,用胶纸双面贴好,这样就能一卡多用。为了不影响楼下邻居,一张张贴在瑜伽垫上,和女儿一起边学数字边跳方格。还有一日,我们三人齐动手,把旧纸盒变成了新城堡,三人都满心欢喜。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问女儿想不想写书,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们就把白纸对折2次,做成了一本小书。她在书上画了在动物园的记忆和全家人的肖像,爱不释手。细看这本小书,我发现留给孩子的每份记忆都算数,姥姥打扫卫生、姥爷钓鱼、奶奶打电话、爸爸工作、妈妈穿高跟鞋,还有自己和爸爸的大耳朵,一一表现地淋漓尽致。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影子,还是整个家庭的镜子。家庭教育的重要,不可置否。
我的点滴感悟
女儿之所以没有成为“小神兽”,而且在短短6周就展现出了看得见的成长。我的体会即管理无处不在。教学法中的智慧管理就是“小红花和光荣榜”。每堂课、每次亲子活动,除了兴趣的驱动,就是竞争的刺激。女儿每次的自我约束都要感谢这张自制的光荣榜。时间管理、物品管理、情绪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空间管理、学习管理以及最简单的菜品管理,哪样管理都关乎我们的人生品质。管理是门每个人都需要懂的学问,需潜心学习,加以实践。
疫情还未结束,禁足还在继续。祸兮福之所倚。点滴育儿观察与心得,愿分享给有缘读到此文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