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云上的日子》里面有四个爱情故事。其中第四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却十分耐人寻味。大概是在一个雨夜,一个男人在教堂里邂逅了一个正在虔诚而热切祷告的女人,并对她一见钟情。男人追随她回家并表白。而女人说自己恋爱了。男人不放弃,女人只好告诉她,其实自己第二天就要去当修女了。男人这才明白,女人的恋人原来是上帝。
片中女人的表情显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真情告白,其实她是有些动摇的,只是,信奉上帝重于一切,所以她不会改变决定。女人关上了门,雨中最后留下的是男人惆怅而孤独的身影。看电影的时候,我感到相当惋惜,一个人为了侍奉上帝,宁愿放弃身边最现实和美好的感情。我当时就想啊,自己绝对不会为了虚幻的信仰而去放弃实际的幸福。
【一】
有段时间心情有些起伏不定,觉得内心迷茫。比较烦躁的时候,有个已经半皈依基督教的老同学劝我去教堂感受下气氛,寻求点心灵的宁静,说这样很有效。虽然我向来没什么具体信仰,也谈不上什么虔诚,最多过年过节随大流去庙子烧点香,但是想起朋友的建议再加上一直以来的好奇,于是乎,就去附近的教堂走了一遭。在这之前,我去过清真寺,可是却从没有进过教堂的门。虽然通过大量的书籍、电影和戏剧了解过这神圣的地方。
教堂信徒的规模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去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堂礼拜的时间了,可是门外仍然排着长龙,年龄大小不等的中国人中夹杂着为数不少的老外,像个英语角。随着人流入内,我惊诧于眼前的景象。大礼堂般的教堂内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各色人等均有,从少儿到老人,手拿圣经,口诵阿门。台上是穿着红白圣服的唱诗班,高质量的音响将他们的歌声播放出来,声音听起来就像之前想象中的那样圣洁和清朗。教堂内正面悬挂的投影仪可以清楚地显现出他们丰富的表情。吸引人眼球的还有台上堆得像小山般的物品:水果、米面、蔬菜、各类小吃……有的用箱子放,有的用箩筐装 ,全是教徒送的。就在整个仪式的进行过程中,还有教徒不断地往上扔。看得人眼馋。
牧师在上面讲亚伯拉罕,我兴趣不大。《圣经》么,故事咱还是知晓的。我关注的更多是周围的人的表现。当我听到我后面学生模样的男生高声认真唱起我从来没听过的圣歌时,我感到有些好笑。当我看到众人一脸虔诚地伴随牧师的指点口中吟诵阿门时,我开始变得有点闫肃。而当我看到已过中年的一身白衣的女教徒在受洗过程中潸然泪下以及看到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在拿到洗礼证明后的激动时,我也慢慢入戏了。
【二】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汤姆汉克斯扮演的阿甘在电视节目中接受采访时,约翰列侬问起他在中国的见闻。阿甘说,中国人穷,中国人也不上教堂。列侬直接得出结论:中国人没有财产也没有信仰。放到现在,第一点我不赞同,第二点却是深有体会。
什么是信仰?很多时候我们将它具化为具体的宗教。在我年幼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宗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麻醉人的东西,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稍稍长大一点,我读了很多文学名著,诸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和《阿马鲁神父的罪恶》之类的,包括了解教皇秘史,结合老师讲的东西,我片面地认为西方教会确实很黑暗,上帝哪有那么神圣。以后又看了一些佛家寺庙里的故事,不少和尚尼姑其实都是男盗女娼,他们只是披着宗教信仰的外衣做满足私欲的事。读读《心灵史》和《宽容》,更觉得宗教力量的可怕。对我来说,它遥远又虚无缥缈。
不过,后来却越发觉得宗教是个好东西。不管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还是什么别的教,如果它是你真正的信仰,那么你的内心其实就有了一个坚实的支撑和坚强的依靠,你的一言一行便有了参照物。宗教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的内心能保持平和的状态,而这正是现代人最缺乏也最渴求的东西。有的教条告诉人不要杀戮、不要贪心、不要撒谎、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患得患失,尤其是教会人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到信心,并克服眼前的困难而得到心灵的净化,乃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真的都能有坚定而明确的信仰,并且它们是正能量的,世界要实现大同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三】
如果把信仰定位为具体的宗教,未免有些偏颇。如果泛化一些,那么信仰就是一个人心中明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凝结。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他的人生注定很难求得宁静。很可惜,这个社会好像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总是容易纠结在一些繁杂而无聊的东西上,总是容易被琐事所影响。正因为这些原因,当前的人生导航、鸡汤文等等具有导向性的内容才会这么火。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空虚、失望、孤独和虚无(这里说的是经常),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强大的内心支撑抑或是这种支撑不够稳固。所以,种种爱与生的烦恼就随之而来。我们无法摆脱,因为我们都是尘世中的俗人。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敬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僧,虽然对他们最初的印象只是来自书本和电视。高僧代表着一种至高的和谐,任万千浮云变化,我自岿然不动。这种理想的境界甚少人可以达到,至于所谓的入世和出世之别,说起来就更为遥远了。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很向往隐居的生活,想要逃避俗世。其实,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脱离社会远离人群,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在现实中没有所谓的绝对安全的庇护所,只能依靠自己的心灵为自己提供保护。因此,内心必须建立起一种强大的支撑,也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可以是某种宗教,也可以是一种自己独有的心灵模式。至于具体形式,只是个外壳而已。
我不信奉什么宗教,但是我敬佩那些心中真正存在上帝和真主的人。正如那一次我在教堂见到的代表受洗人发言的那个大学生。他穿着白色的长袍,脸庞稚嫩,少言寡语,但是却透着无比的虔诚。那一刻,我真的在他的脸上看到了圣洁的光芒,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我也许嘲笑过他们虚幻的寄托,但是,现在这种嘲笑已经化为一种羡慕乃至向往。归根到底,还是我内心的信念不够坚定的缘故吧。
康德的自由主义哲学有一种理念,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是真正实现了自由的人,是意志自律的人,是有德性的人。我向往自由的状态,在我看来,自由必定要摆脱一些长久以来的束缚,信仰是决定自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有坚定的信仰,他只会关注自己觉得应该去关注的,对自己有意义的,而其余的都不重要。这样,生命中更多的是热切的追求和伴随奋斗以及思考过程中的满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