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孩和女孩都见到蟑螂时,即使生活在女权主义家庭的女孩,看到蟑螂仍然会尖声叫,表现得无助、可怜、无能和恐慌。而男孩呢,即便他们的父亲是新时代会换尿布的奶爸,也会把虫子立刻打死、压扁、碾碎,甚至还发出毁灭性武器的声效。可是,害怕蟑螂的男孩和踩踏蟑螂的女孩可能会因为与别人不同而被嘲笑,或是训斥。见到蟑螂本应该是本能反应,可是如果被冠以社会性别,那就只能算是非理性的反应了。
男孩和女孩先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并不会起决定性影响。父母、文化和教育的后天因素,可以放大或缩小这些天生的差异。我们所处的社会则一直倾向于把差异放大。就像女孩得到的鼓励是“乖巧”、“文静”、要“对别人好”,一旦不符合预期,就会被戴上一些帽子:女汉子、男人婆、泼妇。而男孩灌输的是竞争、魄力、成就和实力,“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若是需要被安抚,如果亲近妈妈就是“恋母情结”,喜欢和女孩玩就是“娘娘腔”,尊重伴侣就是“怕老婆”,喜欢读书就是“书呆子”。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偏见,对男孩和女孩也不区别对待了,那么他们玩的游戏还会不一样吗?我也不知道,因为这从未发生过,即使我们不愿承认我们区别对待男孩女孩,可这就是真实发生的。
曾经有个“桌面试验”,被试者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一半被试者被告知是男孩,另一半被告知是女孩。当这个婴儿在高桌上下不来,放声大哭求助时。结果发现,认为是女孩就会快点去抱“她”,也会给予安慰和哄劝;相反认为是男孩的人,会等待更长时间再去安抚,不过不是立即抱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去探索。
即使我们再不想承认我们按照性别区分对待孩子了,但这就是不争的事实。男孩和女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也造就了男孩和女孩对大人有不同的需求。女孩得到安抚,但不被鼓励去冒险或探索,她们缺乏力量和信心;男孩被允许探索,甚至鼓励去冒险或探索,但是在害怕、寂寞或难过时,却没人理睬,甚至不被允许哭泣,这也就造就了现在大多数成年男性“从不分享他们的感受”。
因为根深蒂固的性别意识,造就了我们想当然地按照我们的观念区分对待男孩和女孩。而女孩更需要勇气,男孩也很需要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