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今日读书:王力著《汉语语法史》(二)

今日读书:王力著《汉语语法史》(二)

作者: 某科学的不饱和零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21:38 被阅读0次
今日读书:王力著《汉语语法史》(二)

(续上篇)

人称代词

王力先生在论述人称代词的变化时,其思路非常精彩。

首先列出上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称代词呢?如果同一时期出现了意义功能一样的人称代词,是否不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如果在同一时期的同一本书中用了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那应该是说明其间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同一个句子里。

以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为例,先生推测在原始时代“吾”作主语以及表示领属关系,而“我”作宾语:

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我,賓位;吾,主位。](《論語·雍也》)

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吾,領位;我,賓位。](《孟子·梁惠王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字的语法意义也在发展变化着,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与上述规则不同的少许例外:

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左傳·成公十六年》)

故闢門除涂,以迎吾入。(《荀子·議兵》)

这里,“吾”已经可以用于介词及动词后后作宾语了。并且“吾”作宾语的情况越来越多。但是也有在同一部著作里,使用不同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且分不出其中有什么意义或者功能上的区别,如:

甚至在同一篇《大誥》裏,前面説“惟幼冲人”,後而却又説“肆冲人永思艱”。

根据先生推测,一开始这些人称代词是有语法上的区分的,但是渐渐其语法功能增加了,例如本来只做主语的又可以表示领属关系了、又可以作宾语了。这也说得通,因为到现代,我们统一使用“我”这个词了,其他几个第一人称代词则有一定的语体或时代色彩,或有特殊表达的需要。如中二表达法:“吾乃三世邪王,汝等还不快快跪倒在吾脚下!”

一些知识点:

复述人称代词“我们”、“你们”等出现在宋代以后。“吾等”、“我曹”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复数人称代词,而是说“我们这些人”。

在中古時期,人稱代詞的發展有兩件重要的事實:第一,人稱代詞有了新的形式,如“儂、俺、咱、你、伊、渠、他”;第二,人稱代詞有了複數,如“我們、你們、他們”。

“俺”字用于第一人称始见于宋代。

“他”作为人称代词,起源于唐代,是从无定代词“他”(别的)演变来的。

“您”在最初表复数相当于“你们”,宋元时逐渐可以表示单数,但不是敬语而是蔑称:您恃凶悖,陵虐主帥,殘暴百姓。(《五代史平話·唐史》)

第三人称”他“分化为”他“、”她“、”它”是受英语影响,但其复数形式又比英语的指代更为明确。

指示代词

唐宋以後,在口語裏,“這、那”代替了“此、彼”。

在宋代,“那”字有一種特殊用法,看起來似乎是多餘的,其實它起着特指的作用,有點像英語的冠詞:朱温共那哥哥朱全昱、朱存侍奉那母親王氏。(《五代史平話·梁史》)這種“那”字的用法,後代没有沿用下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读书:王力著《汉语语法史》(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wc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