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以前的日记,发现了在小宝两岁两个月时记下的段文字:
下午宝贝午休醒来,让我帮他穿裤子。当时我正坐在床边,就顺势把他抱到床边上。正要穿,他表情有些紧张,说:“这样不掉下去了吗?”我明白,他害怕摔下去;但是我更知道我有十足的把握保证他的安全,肯定不会让他摔下去,便说:“不会的,妈妈的腿挡住你,肯定掉不下去。”我的话丝毫没有减轻他内心的恐惧。他依然有些紧张地说:“这样不掉下去了吗?”忽然想起昨天也发生过同样的情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对话,当时我并未关注他语言之外的神情,在我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很快帮他穿好了衣服。我的安全感踏实感不能给他丝毫安慰,今天他的恐惧仍在,他的不安仍在。
我懂了,他的头就在床边,他的眼睛看到了悬崖似的落差,他感受到自己马上有掉下去的危险,他感到无法掌控局面,他的心中充满恐惧,这是他最直接的感受。妈妈对事情的掌控力,对他的保护,这些是他不知道,不能明白,也不能理解的。他就是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他无法掌控,心中充满恐惧。无论妈妈说多少遍,无论怎么强调妈妈会保护他,都无法消除他内心的恐惧。
明白了这些,我说:“你害怕掉下去,对吗?”他的声音有了一点轻松:“嗯。”“妈妈把你抱到里面来吧,这样就不会掉下去了。”“嗯。”声音中透着踏实,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下来。
今天再看这段文字,触动很大。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只听到了孩子语言的表面意思,忽略了语言背后孩子的感受。没听懂孩子的情况F,匆匆站在自己的角度给予安慰、解释、说教。慢慢地我们的孩子便没有了自己的判断,或者我们与孩子便越走越远。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用解释或说教去否认或忽视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认同我们的观点,这样才能给孩子最抱持的爱;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自己对事情的感受、感知;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感知力,判断力;才不会悄悄弄丢了孩子而不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