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天资聪颖,家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充满坎坷,两次参加会试都落第了。难得的是,王阳明以坦然的心境对待这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当有人为两次落榜而感到羞耻时,他却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
1506年,已入京为官的王阳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难。当时,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权臣刘瑾,被逮捕入狱,严刑拷打。
古今中外,监狱都是人类最黑暗的地方之一,明朝时的诏狱尤甚。纵然在暗无天日的狱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旧很坚定,他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还与一同被捕入狱的难友相互讲诵为乐,“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住他呢?
在黑暗的诏狱中被关了一个月后,王阳明被“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职务,贬到边远地区任杂职。
终于出狱了,但等待王阳明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为艰苦的人生考验,他要到环境十分恶劣的贵州龙场去当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方的深山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居民,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汉语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但还有更艰苦的环境在等着他。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居然发现那里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没办法,顾不上旅途劳累,王阳明强打精神,与随从一起把一座茅草房盖起来。尽管盖的茅草房十分简陋、矮小,但王阳明对此还是很乐观,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他的心中已不以环境的艰难险阻为念了,正如他在来的路途中所写的诗那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其实,所谓的困难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当一个人心中有更高的理想和信念时,这时的困难自然就会变得十分渺小了。
当然,在龙场所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是言语不通和住茅草房这样的事,还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当地瘴疠之气弥漫,除王阳明外,跟随他来到龙场的随从都病倒了,这时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
王阳明只得亲自砍柴、取水、煮粥、做饭,又怕随从们心情抑郁,则给他们咏唱诗歌;见他们还是不高兴,又为他们唱着家乡的小曲,杂以幽默逗笑的内容,他们这才愉悦起来,忘记了疾病和身处荒僻之地所带来的患难。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中,他却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他在磨炼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洒落如光风霁月,获得了大智慧:光耀千秋的“心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