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哥亮 / 文
前几日,我去附近一家粿条店吃晚餐,点了一碗汤河粉,正在坐等。有一家三口也来吃粉,父母大约三十来岁,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爸爸去点餐,妈妈带着孩子找座位。妈妈想坐里面,暖和;孩子想坐门口,凉快。
孩子反应快,在门口找到一张空餐桌,迅速占据。妈妈说:我们坐里面吧,你在咳嗽,门口风大。孩子的回答非常有趣。他做出一眼就能看透的假哭表情,发出一声简短的一听就能识破的假哭声——啊!周边吃客露出的微笑仿佛在说不可理喻。但是,假哭声刚落,妈妈就屈服了。迅速走到宝宝身边坐下,急着用安慰的语气说:就坐这里。
哭闹也是一种技能
孩子明明是假哭,为什么这么有效呢?这得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说起。婴儿出生后,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因此,饿了哭,吃太饱也哭,困了哭,睡太多还是哭……家长会困惑,到底是吃饱没有?到底睡够没有?如果大人搞错了,婴儿自己也受累。于是,婴儿开发出一项新技能——笑。哭用来表达反对和想要,笑表示满足。婴幼儿能迅速在哭和笑之间切换,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表达方式(和成人只在表达情感时才哭和笑完全不同。)
婴儿通过哭和笑就能搞定所有事情。权力之大就算地球球长也比不了。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力也慢慢减少 。一岁以下的婴儿想要什么的时候动不动就哭,父母会习以为常,会关心、会哄、会满足。但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如果依然想要什么东西动不动就哭,则会惹父母生气,父母可能会严厉地回应:你都这么大了,想要什么就好好说,大人说不能要你就要听话,怎么还动不动就哭!父母态度的改变是为了帮助孩子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但孩子并不想轻易放弃特权(谁愿意呢?)。前面提到吃粉的孩子,他完全可以说:妈妈,我想坐外面。但他却偏偏要假哭。很多五六岁的孩子都会这样,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孩子想(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保留自己的特权。 另一方面是缺乏好的家庭训练。
家教这个词经常被误解。我听过很多家长说”我已经教过她好几次了,别人的孩子一说就听,她就是不听。真是没办法。“这些家长都把”教“当做了”告诉“。教不但包含告诉,还包含训练。告诉要讲方法,训练更要讲方法,而且需要耐心和重复。
孩子学习理性表达,放弃哭闹,其实也是学习承担更多责任,放弃与生俱来的特权的过程,在心理上难免抵触。所以一旦发现哭闹失效,第一反应是变着法哭闹。怎么破解呢?当家长确定孩子有能力在某些方面理性表达的时候,要果断的拒绝哭闹。无需批评、更不要恐吓、责罚,而是心平气和演示给孩子看:合理的要求,如果用哭闹的方式提出,也不要答应,教孩子用正确方式再表达一遍。不合理的要求,就算变着法哭闹、赌气,也不要答应。平静的告诉孩子原因。记住,家长每一次屈服于孩子的哭闹,都会让孩子加强哭闹的技能和决心。
感情是假哭有效的前提
当哭变成达到目标的手段,那就不是真哭了,哪怕逼真到流泪,也只是表演。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位角色便是假哭达人——她叫林噙霜。林氏是盛府的小妾。虽然是妾,却地位堪比正妻。剧情和宫斗剧相同也不同。相同的是女主角要争宠;不同的是宫斗剧的妃子们除了争宠还要争正宫之位。但是林氏无意做正妻。 林氏自知家出寒门,在盛府没有做正妻的背景,于是以宠邀权,决心培养女儿以后嫁入更高的豪门做个正室。
林氏在盛府得宠的原因,一是娇,二是哭。但娇不是真娇,而是撒娇;哭也不是真哭,而是装委屈。这两招运用得并不算炉火纯青,除了观众能一眼就识破之外,盛家的老奶奶和正室也能看出来。不但看出来,她们还经常提醒盛老爷。但是堂堂扬州通判、大宋进士、精明财主盛老爷就是爱吃林氏这一套。
从剧中可以看出,假哭要有效,得有一个前提:对方喜欢(爱)自己。对林噙霜来说,爱是一种最可利用的资源。她出生寒门,却雄心壮志(在南宋,她的志向已经算是非常远大,远超寒门普通女性),最容易帮助她实现野心的资源就是爱——准确的说是——被爱。盛老爷的爱,让林噙霜享受的待遇屡超正室,恃宠蛮横二十年。一面在盛老爷跟前贤惠善良柔弱,一面排挤正室、害死待产的另一位小妾、把子女教得不成器、把盛府弄得乌烟瘴气。盛老爷刚传出被抓的消息,林氏就急忙变卖家产。虽被揭穿,但盛老爷对林氏盛宠依旧。
林噙霜在盛老爷心中的形象,本可以海枯石烂永不改变。但她欲壑难填,为了帮助女儿嫁入伯爵府,不惜教导女儿易服出府勾引伯爵家的六少爷。不顾整个盛家的脸面(社会荣誉感)。事情败露,情急之下在和盛老爷理论时,透露了自己对盛老爷从来都是真骚假爱,爱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盛老爷何其天真,爱得何其深!当这话从林氏口中亲自说出来,官场摸爬滚打三十年的不倒翁盛老爷竟然瞬间就奔溃了!哀莫大于心思,盛老爷痛彻心扉、痛定思痛,决定不爱了。冰雪如林氏迅速发现问题所在,驾轻就熟使用起撒娇和假哭的技术。不过为时已晚。
很明显,从小屁孩到林噙霜,假哭都是有效的。有效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对方爱自己;二是对方以为自己是真哭(真伤心、或者激动、或者委屈)。这两个原因可以相互促进。截至目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有百分之七十的行为由情感决定。假哭是为了调动对方的情感,一旦调动成功,哪怕多么不合理的行为也会看似合理,多么不可理喻的要求也会被尽量满足,多么微不足道的苦衷都会被加倍呵护,多么任性妄为的虚假都会被当做“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孩子表现更重要的是教养方式
在古代男权社会,以柔弱取胜,是女人和孩子所擅长的。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从当代视角来看,这句话充满歧视。但是处在孔子的环境,这句话或许是纪实。如何用心理学来解读这句话呢?以前文中吃粉的家庭为例,父母拥有的很多能力孩子都没有,连照顾好自己都成为,那要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权力,指挥他人来照顾自己。但是孩子没有资源给他人提供任何回报,用什么来指挥他人呢?没错,运用大人的情感。 婴儿用哭来传递信息,然后用心学习哭后大人的反馈。
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现,最容易搞定大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乖,二是哭(和林噙霜的两个绝招是不是有些相似)。几乎所有孩子在八岁以前都对养育自己的大人说过“等你老了我长大了,我就好好照顾你”之类的话。孩子并不是真的在计划以后如何做,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么长远的规划能力、也不明白承诺的意义。他们这么说,只是因为发现”乖“可以调动大人情感为自己服务。
这些心理学知识对教养孩子非常有用。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耐心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训练孩子用理性的方式提要求,那么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例如,缺乏耐心的责罚容易导致情绪问题,过度沉闷、过度急躁、或者喜怒无常;容易屈从的家长会影响品行的培养,让孩子变得虚伪、虚荣、或者不能做真实的自己。
有很多关于孩子的古话都是错的,比如前面孔子那一句名言。还有一句同样错得离谱的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都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拥有方方面面的潜能。真正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未来端倪的,不是孩子的暂时的表现,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