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台,是沈阳浑河南岸靠近河边的一个村庄,这原本是一个偏僻不起眼的村子,它竟然与沈阳的城市交通史有着紧密的命运联结。
金宝台的名字源自一个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
很早以前,金宝台因地势低洼,无人居住。在草甸子南面高坡处,有一座高五丈、占地五亩的烽火台。后来,有张、李、邓三户人家迁居到这里生活。
张姓人家就住在烽火台附近,他们家养了一匹马。在农忙季节,免不了要给牲口多加点料吃。他们家男的排了班,轮流在夜间起来喂马。
有一天,张老爷子扶犁,感觉性口拉犁没有力气,勉强凑合到响午,回到家刚一卸车,马就直奔槽头,捡料底儿吃。老张头对着大儿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混小子,昨天晚上是不是偷懒忘喂牲口了?”大儿子委屈地说:“我夜里起来两次添料呢。”
当天夜里,老张头不放心,亲自起来喂马。然而第二天,这匹马仍然是无精打采。接连三天,情况都是如此。
张老爷子心想,我今天宁可不睡也要看个究竟。夜里,老张头隔会儿就出来瞧瞧,一直到二更天,他挺不住劲儿,瞌睡过去。等他再次醒来,就直奔性口圈,这时看见槽子外边有匹黄马驹在抢吃草料。他吓唬一声,那匹马就跑掉了。前去一看,草料剩不多了,他又重添了一簸箕。
回到屋里,他转念一想:不对呀,老李和老邓两家没养牲口啊,这马到底是从哪儿跑来的呢?都说牲口都是记吃不记打的,它刚才没有吃饱,一定还会回来的,先把它抓住再说。于是,他招呼起两个儿子,拿上马鞭和绳子,到院中埋伏。
不到半个时辰,只见那匹黄马驹又奔牲口槽子来了。这时细看,这匹小马驹全身黄毛,金光闪闪,非同一般。老张头一声今下,爷三个把这个黄马驹团团围住。小马驹一纵身,就从东墙跳了出去,此刻张老爷子的鞭子落下,刚刚扫到马的尾巴。三个人追到院外,只见一道金光跃上烽火台,接着不见踪影。
回到院子,大儿子在地上突然发现一个发光的东西,捡起一看,是根金条。爷几个又惊又喜,此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匹神马,这根金条就是金马驹掉下来的一根马尾毛。
此后,金马驹再没有现身,人们给烽火台附近的这个村子起名叫“金宝台”。
其实,“金宝台”名字虽好听,但这个地方,过去的百姓人家却都是很穷苦的,这个故事传说,不过是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
金宝台一带是浑河岸边低洼地,每到夏天,浑河十年有九年都会出潮,绿油油的庄稼地,转眼便是一片汪洋。在清朝年间,这里的土地就是白给谁种,都没人敢要。因为即使不产粮,照样交地捐。
说来有趣,源于这个地理条件,这里竟然还产生一个新的村庄,这就是金宝台南面的北营子村。
清朝沈阳的锡伯族都被编入八旗,从军的家庭,基本上都吃皇粮,几乎用不着经营田地。一些锡伯族人不是骑马射猎,就是打鱼摸虾。金宝台一带由于地势洼,还有不少水坑,于是,有锡伯族人经常过来捕鱼。再后来,有人嫌麻烦,就干脆在金宝台偏西南一点选个高坡建房,长期住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村落,起名叫北营子村。近年来,在这个村征集到的锡伯族《吴姓世代家谱》,修于嘉庆十八年( 1813 年),说不定这户吴姓人家当年就已经搬到这里了。
年复一年,谁也没有想到,到了1900年前后,金宝台一带的贫瘠之地却突然富饶起来了,其原因竟与大清王朝的“龙脉”有关。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人在中国东北修铁路。对于这个中东铁路的南部支线,清政府提出了条件:铁道经过奉天(沈阳)时,必须远离皇城及北陵三十公里。理由是从东陵到故宫和北陵,这是龙脉,不能被割断而坏了风水,两位先祖努尔哈赤与太极的陵寝也不能受到惊动。
那时,沙俄虽有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但和清王朝还处于表面合作的“蜜月期”,故对清政府的这个要求一口答应。当然,俄国人知道,其他列强也都盯着中国这块肥肉,他要是和清政府关系弄僵了,让其他国家趁虚而入就得不偿失了。铁路不就是拐个弯儿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样一来,中东路沈阳段,南面从大连方向,经苏家屯修到金宝台,北面绕着沈阳城划了一个大弧线,从新城子(当时叫新城堡),沿卜三家子、曹家屯,修到小榆树堡,南北两线在浑河会合。因为金宝台就在浑河边,所以成为这条铁道的一个重要坐标位置。
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必然破坏沿途田地,这引发了旗地受损的正黄旗以及义和团的激烈反抗,暴力起义不断,而沙俄借此理由,发兵17万进入东北,大肆屠杀,并占据沈阳。俄国人既然和清政府借故翻脸,再也不顾忌什么皇陵、龙脉的约束,强行把铁路改道。新的线路从北陵东侧、沈阳故宫北侧穿过,然后在老城西面向南跨过浑河,直奔苏家屯。这也是今天仍在沿用的铁路线。
因避讳“龙脉”,原来铁路绕行沈阳城,途径金宝台,结果让这个地区直接受益。原因是,铁路路基相当于是拦水坝,直接改变了浑河在路基下游的整个地貌,浑河涨水再也漫不过路基下方的大部分田地。从此,金宝台一带的农业开始兴盛,就连喜爱捕鱼的锡伯族人也种起地来。再后来,这里又开发了水田,成为苏家屯的粮仓,金宝台一带华丽转身,成为浑南富裕的地区。
那么,俄国人改变了铁路线路,这里不又恢复原样了吗?实际上,铁路改道,金宝台一带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尽管路轨扒走了,可路基并没人动。正因为如此,金宝台一带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話:“中东路改道,皇上哭百姓笑。”
从歌谣来看,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皇帝会为龙脉被践踏而哭泣,但老百姓对此并不关心,他们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当然,从更大的格局来看,没有国哪有家!积贫积弱的封建统治抵抗不了外来侵略。俄国人走了,日本人来了,沈阳人民照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殖民地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三等人,有什么生命安全感,有什么尊严,更何谈真正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金宝台地区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沈阳城市重心的南移,这里基本上实现了城镇化,商铺林立,花园小区比邻皆是,沈阳较大规模的二手车市场就坐落在金宝台。
特别有趣的是,本为偏僻的金宝台似乎总与沈阳的重要交通节点布局有缘,当你在浑南高速路上开车时,“金宝台互联”几个大字,经常会映入眼帘……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