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约派·以读书为名之好文共读
心灵归宿在哪里?——读毕飞宇的《生活在天上》

心灵归宿在哪里?——读毕飞宇的《生活在天上》

作者: 流年安暖 | 来源:发表于2024-08-10 13:13 被阅读0次

    毕飞宇的《生活在天上》通过讲述蚕婆婆跟着自己的大儿子进城生活在29楼的电梯房,开始不适应,无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后来在儿子的帮助下干起了自己一辈子热爱的事情——养蚕,既成全了儿子的孝心又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故事。

    故事结构比较简洁,用顺叙的方式讲了蚕婆婆进城,进城以后不适应城市生活去拜庙,后来在家里面养蚕的故事。用插叙的手法写了蚕婆婆爱蚕,养蚕,以及对蚕的深情。

    这篇文章充满着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

    蚕婆婆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乡村和亲人,内心是充满不舍和向往之情的。她走的时候满脸都是笑,门牙始终露到外头,两片嘴唇都没有能够抿住,用对门唐二婶的话说,“一脸的冰糖碴子”。辛苦了一辈子的她,回头看了一眼青石巷,青石巷又窄又长,石头路面上只有反光,没有脚印,没有任何行走的痕迹,说不上是喜气洋洋还是孤清冷寂。蚕婆婆的胸口突然就是一阵扯拽。想哭。但是蚕婆婆忍住了。她走的时候,巷子两边的人都出来了,这些都是她的老街坊,大家都非常熟悉,对她也是不舍得,她在这里过得温馨而平静。

    离开农村以后,蚕奶奶先是坐车晕车,又晕电梯。她晕梯的时候,刚巧有两个女孩进来,她只能狠狠心把泛上来的东西咽了下去。这句简直就是神笔,把一个农村老太太刚进城时遇到困难时默默咽下所有难堪写了出来,极具冲击力,也预示了后面蚕婆婆不顺利的城市生活。

    蚕婆婆到了29楼的家以后,看到的景象,以及和儿子之间的对话,都特别有意思。一个是住在天上的说法,既指的是住得高,离地面非常远;二是心理上的高人一等,蚕婆婆儿子说低头看人头晕,仰头看人头疼。还是晕点好,头一晕就像神仙。还对母亲说:“你这辈子再也不用养蚕了,你就好好做你的神仙吧。”

    从儿子的角度来说,赚很多钱,物质条件非常好,就算是神仙了。对于蚕婆婆儿子来说,他的世界观应该与金钱的关联是最大的。但是仅仅是如此吗?

    蚕婆婆进城以后,儿子天天大早上出发,晚上很晚才回家,她每天只能枯坐在家里面。可见她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孤独应该是蚕婆婆要学习的第一课。

    一次偶然停电,蚕婆婆和儿子有了一场近距离的对话,但是他们的话没有说完,电便来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打断了,这次好不容易得来的一次交流,让蚕奶奶的内心更加空虚。这种空虚和来城市以后的孤独,让蚕婆婆不断开始追忆曾经养蚕的日子。但是在这个连家乡话都没有的地方,她更孤独了。她想把自己这些话到庙里面说给那个死鬼。蚕婆婆就是要问一问死鬼,她都成神仙了,怎么就有福不会享的?日子过得这么顺畅,反而没了轻重,想哭又找不到理由,你说冤不冤?是得让死鬼评一评这个理。

    但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她儿子带她去的是圣何罗大教堂。这里“没有香火,没有菩萨、十八罗汉,一点地气都没有。”还不断让人忏悔,这对于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的蚕婆婆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她心里面的那些难过、孤独与空虚无处可以诉说。

    蚕婆婆越来越伤心,想回乡下养蚕。

    蚕婆婆的儿子为她寻来蚕与桑让她在29楼开始养蚕。蚕婆婆的精神开始丰满起来。她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也让蚕婆婆的儿子内心也有了精神归宿。所以说金钱不是心灵归宿,让家人幸福并得到家人的关心才是,最高级的心灵归宿则是做自己热爱的事。

    蚕婆婆通过养蚕获得了充实与满足,也让她在孤独中找到了慰藉。在钢铁结构的城市中,人们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忙碌的工作而忽略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大部分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所以城市里的人普遍都存在着孤独与空虚的精神危机,很多的精神世界并不健康。

    所以这篇小说以蚕婆婆的故事,揭示了城市化与人性的冲突。这种冲突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缺失,人没有归属感等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对现代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呼吁人们关注情感、交流、心灵归宿,让心灵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归宿在哪里?——读毕飞宇的《生活在天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tl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