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李鸿韦《平衡的寓言》

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李鸿韦《平衡的寓言》

作者: 平遥国际雕塑节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09:18 被阅读0次
李鸿韦

鸿韦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中存在的多元化思想的融合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米歇尔· 金 (法国国际沙龙评委会主席)


【 0 1 】 《平衡的寓言》

《平衡的寓言》系列,2016-2017年

《平衡的寓言》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收藏的第一件中国当代雕塑作品,并曾荣登博物馆杂志2016年的秋刊封面。这标志其在美学、品质、技术及学术研究价值方面都得到了世界重要艺术博物馆的认可。

《平衡的寓言#6》,瓷土、不锈钢、2016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与其早期的雕塑作品不同,李鸿韦在《平衡的寓言》系列作品中,大胆地将坚硬的不锈钢与易碎的瓷相结合,使这两种具有不同时代意义的材料呈现出对话的姿态,讨论着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其材料的隐喻不言而喻。这不仅在技术难度层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在材料观念上的一种突破。

《平衡的寓言#18》,2017年

李鸿韦对自己所使用的材料掌握精炼、纯熟。受到中国古代皇室的结晶釉瓷的启发,艺术家对于这种瓷已实验多年。他发明了两种结晶釉的配方,并运用在其雕塑作品之中,有着无法复制的色泽与图案。正是这种唯一性使他获得了2015年中国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将结晶釉瓷与不锈钢对照与结合,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探索瓷的美学。

《平衡的寓言#16》,2017年

雕塑以抽象形式将瓷从功能性器物中解放出来,李鸿韦的作品在我们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复活了陶瓷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角色,并为之所用。

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几何形抽象雕塑,鸿韦用现代艺术的材料和抽象形式表现了艺术家对古典审美的独特认知和重塑。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董事会收藏评论


【0 2】 艺术风格的形成

《沉思的重量》,烧制陶土,2007年

当代艺术在中国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面貌,但始终有这样一个急迫的问题:当代艺术在中西之间有何差异?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西艺术,就能看到两者用于艺术的材质一开始就铺就了不同的道路。作为中国最有成就和创意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李鸿韦的智慧、实干、机敏、与对于中、西艺术的学习塑造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屴》系列,瓷土、不锈钢,2017年

尽管有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但李鸿韦所建立的艺术价值体系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天地"的概念与"万物归一"的自然定律在鸿韦的作品中是通过多元性的组合得以综合体现的。

瓷,是贯穿李鸿韦艺术创作的主线。在曾辉煌一时的“瓷器国”里,瓷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物,其材料隐喻不言而喻。重拾“瓷”的意义不该只是缅怀历史,而需要以鲜活的方式来赋予它新的艺术形态,重新诉说历史、当下和未来。

《破碎中重生》,瓷土、铁皮、不锈钢管,2015-2018年,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参展作品

显然,李鸿韦并不囿于一成不变的创造形态。其动态装置作品《破碎中重生》索性“摔碎”了历史,也是打破了原有的创作模式,给予了“历史”一个零散的形态——将自己实验十多年的瓷打碎,并用碎片重新创作,颇有一种不破不立的意味。打破平衡、由“静”到“动”,也暗喻了当下对历史时间的重新解读。

《屴》系列,瓷土、不锈钢,2017年

李鸿韦的作品向我们呈现了“瓷”在视觉呈现中多样的存在方式——完整的、破碎的;规则的、无逻辑的。这些存在方式也挑战了我们对瓷的传统性和艺术性的理解:它不仅可以从器物性中独立出来,还能与当代介质平衡相处,深深介入当下的视觉构建,并赋予其丰富的时间性。李鸿韦对瓷的形态和观念的解读和重塑,离不开他对该材料深刻的认知,更离不开其对雕塑空间等本体语言的精湛把握。


【0 3】 佳作欣赏

《镜花水月#1》,50×40×13cm,2017年 《玄》系列,2017年 《平衡的寓言#11》,2016年
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雕塑节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李鸿韦《平衡的寓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wu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