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写完作业呢?又在玩游戏,那就罚你一个月不能玩游戏。”
“怎么又是计算失误丢了分?一会罚你作50道口算题卡。”
“我的天呀,你的屋子跟猪窝似的,为什么这么乱?罚你做一周的家务活。”
.........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您的家里是不是经常有类似情况出现?
可仔细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对坏习惯的惩罚力度已经很大了,可是孩子的那些习惯依旧顽固如初,没有丝毫要改进的意思,到底是家里的熊孩子太顽劣了?还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呢?
其实我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我们根深蒂固地以为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接受惩罚,认为只有孩子受到惩戒,才能记住教训,才能改正错误,才能修正言行。
如果我们能真正的换位思考,想一想在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怎么又犯错误了?真希望下次不要再犯了。”这是我们每个人最通常的反应。
如果这时家长走过来对刚刚犯错的孩子说了一句,“你怎么又犯了错误,惩罚你.......”
其实没有任何人是喜欢被惩罚的,即使是孩子先犯了错误,他也不会喜欢这种方式。
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动一定是,“不就犯了个小错误嘛?哼,老是愿意惩罚人。”
通过惩罚,孩子处理错误事件的情绪一定是被动和消极的,这样的事情一多,时间一久,孩子在对待犯错误这件事情上,一定是抵触和抗拒的。
有了抵触情绪,孩子就要学着摆脱这种不好的感觉,最直接的办法就学会撒谎,学会推卸责任,甚至打死都不承认是自己做的。可见惩罚带来的后果一定是事情越来越糟,而相对应的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化。
惩罚除了会让孩子心态会越来越恶化之外,在进行罚抄作业的活动时,因为带着被动和不满的情绪,这些被罚抄的内容也一定是记不住的,这就成了无用之功,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见无论是用态度上还是内容上,惩罚都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回到开始,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又按错误了,这时如果家长走过说了一句,“孩子,没关系的,其实犯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每一次的错误都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学会.......”
这时孩子心里的感受一定是另一番景象,“我虽然犯了错误,可是爸妈并没有责备我,还教会了我下次处理同样事情的办法,我一定要牢牢记住,下次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同一个问题,换一种处理方法,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立刻就不一样了。而且在孩子下次再犯其他错误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逃避和撒谎,一定是和父母积极地沟通。
其实即使我们成年人都不可能做到,让自己从来不会犯错误。
犯错误其实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错误带来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及时修正自己的言行。既然连成年人都无法做的的事情,我们又何必那么严苛的要求我们的孩子呢?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父母也是一边犯错,一边纠正。还是那句话,“错误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每个人在为人父母的路上边走边成长,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为最好彼此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晓晓,一从一个文艺清新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十岁顽童的辣妈。喜欢读书,爱好写作,一直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了十年的亲子阅读和陪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一起成就最好的他和最美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