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几年前,我还是一家IT公司的小职员,每天除了工作啥也不想,当然,因为经常加班,也没有时间想其他的。
某个周末上午,一位大姐打电话给我,邀我一起去打高尔夫球。
大姐的哥哥是我爸爸的同事,她在北京已经发展多年,混得不错,所以老爸曾拜托她对我多加关照。
我当时想,打高尔夫球,还是大姐的朋友,想必去的都是成功人士吧。
在确认之后,我连忙拒绝了:在场的一个是外企高管,一个市局干部,还有一个资深设计师,我这个职场小白去了能干啥?跟他们哪有共同语言?
大姐鼓励我:怕啥,打个球,聊聊天而已,再说有我陪你呢。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公众号,也没有排山倒海的网文、鸡汤,但谁也不难明白:有效社交的前提是实力对等,没钱没资源,你谈什么人脉啊?so,何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呢?
大姐听了我的理由,突然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她说了两句话:
听好了,我不是要你去搞社交,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能接触一下更高层次的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别为了自己那几两面子,就错过了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 02 -
“我不是要你去搞社交!”
在这一年之前,我也听过类似的话。
那是一次行业峰会,公司派了几个人去参加,我师父是其中之一。师父叫我上,准备一下,读读材料,然后一起去参会。
那时我很自卑,很迷茫,觉得以自己的水平,去了也是不知所云。我忍受不了在大庭广众下被视若透明的那份尴尬,于是就找个理由推掉了。
师父开会回来之后,扔给我一个录音笔,说:这是会议的录音,你晚上回去听听,再写个总结发给我。
晚上,听着录音,这里面记录着一位业界大牛的演讲,大牛在描绘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越发觉得心驰神往。
第二天,师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你看到了吧,这样的交流机会非常难得,对人的启发意义也很大。我让你参加,不是要你去搞社交,而是能从中见识到业界的顶尖思想和发展方向。
如果有机会结识比自己更好的人,不要怕,不要躲,坦然参与进去。即使不能提供有价值的输出,做一个高质量的倾听者也不错。
- 03 -
想起这个往事,我就听了大姐的话,硬着头皮去了。
好在事情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糟。
在场的“高人”们没有因为地位悬殊就敷衍我,相反,除了礼貌性的寒暄,还真诚地询问了我很多有关年轻人的话题。其中一位大哥还赞扬我思想有料,见识不俗。
我也从跟他们的对话中,知道了很多超前的思想,狠狠地刷新了自己陈旧、封闭的观念。
那位在市规划局任职的姐姐说,我现在上班的地方,将来要规划成科技城,周围土地全部征用,农民都要上楼房,所以一定要提前买房。
外企高管大哥建议我,未来的职业之路要尽早安排,埋头做技术的同时也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锻炼本领。三十五岁以后再做技术就很难了,所以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那天回家之后,我就迅速戒掉追剧和打游戏,报了英语口语培训,办了健身卡。从那时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试图改变的欲望占据了我的身体。我觉得生活不再单调,因为还有其他的可能。
- 04 -
以前我固执地以为,只有拼命练级,把自己从初级小白练成高手,才有资格登堂入室,跟其他高手对话。现在想想自己相当幼稚,你连高手的样子都没见过,就这样误打误撞,谁知道是离成功更近,还是更远呢?
再回想自己刚开始拒绝时的心态,无非就是怕尴尬,怕被冷落。哪怕别人一次无意的忽略,或者并无恶意的调侃,都会激起自己的内心戏:看,你在这里就是透明和多余的,你有什么资格和高层人士待一起。
实际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即便真的受了点冷遇,与站在巨人肩膀上远眺所收获的风景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果遇到棋高一招的伙伴,这是非常荣幸的事。他会以亲身经历向你示范:这件事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某个问题尚有其他的思路可走,你的未来还充满着更多的可能,而你也有能力和资格去追求那样的可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
这三条都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并非互相矛盾,彼此相克。
当我们遇到一个高人,才知道原来高手是这样想问题的;
当我们见识了不一样的人生,才领略原来成功并非一种模式。
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世界这么大,你一定要去看看,但第一步,就是不要让自己封闭,对工作、生活之外的东西毫无兴趣。
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放开眼界,很可能就陷入了自我封闭的歧路。
接触高端的圈子,并不是无意义的社交。因为社交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交换,而我们此刻不需要交换,只是想开阔思维,领略更精采的世界。
所以年轻人,在足够优秀之前,请先收起你的清高,而且你所谓的清高,只是脆弱和自卑的遮羞布。
千万不要让脆弱的自信和敏感的自尊,把自己拒绝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