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接受教材内部的思维关系,同时又能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这又是一种思维关系,姑且称之为教材外部的思维关系。
通常,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对教材内部的思维关系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要求其再认、再现也并不难。难的是处理第二种思维关系。这种思维关系的呈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也就是说,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思维的广度、深度、角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每个学生思维的状况也不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第二种思维关系,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记住第一种思维关系。同样,数学学科的考试测量注重第二种思维关系,其目的也就在于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将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考查其数学思维的状况,这是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的一致点。
个人感悟:就以上论述来看,核心是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显性知识,更要把握显性知识之所以如此呈现的理由,即对课标所列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学会读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达到对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进一步追求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后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即从学会读书迈向学会生活。若仅从指导考试这一诉求来说,老师的论述无疑是精辟的,但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还应该更进一步,让课堂之所学能够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强调“教育,为了人生活的优化”,这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使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建设的实践成为了可能。在教学中通过对课本材料的运用,带领学生回到问题的原点(古人生活的现场)并带领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创造过程,使学生在思想上经历问题的解决及对解决后果的反思,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地参与中增长见识,获得智慧,使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一次次模拟操作中获得历练。
因此,在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成长的学生,可以做到以更为宏大的主体姿态在应对考试,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实践的高效性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应对考试优选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