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元节读聊斋|秀才考上阴间的官,请假九年再赴任,什么道理

中元节读聊斋|秀才考上阴间的官,请假九年再赴任,什么道理

作者: 陈想读名著 | 来源:发表于2023-08-30 10:57 被阅读0次

近来每晚睡前重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发现与数十年前初读时的感觉有了明显不同,就是“不怕狐鬼”了,大概是各方面感官反应都迟钝了,然后是感觉读狐鬼等于读“人世”。

于是也想到偶尔不妨聊聊《聊斋》,恰好中元节到了,“鬼节”谈鬼,正好应景,索性就此开启第一篇吧。

《聊斋志异》首篇是《考城隍》,说的是两个读书人参加阴间的城隍老爷选拔考试的事。

在了解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城隍”是怎么回事。

百度百科载: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属著名的上海城隍庙了。

自唐代起,上海地区就建有城隍庙,庙里有三个城隍老爷,第一个是汉朝时的大将军霍光,由五代时期民众供奉;第二个是元朝末年不肯复仕明朝的好官秦裕伯,由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第三个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殉国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由民众供奉。他们的共同点,是“忠君爱民”。

这是给人一种直接打通阴阳两界的即视感啊!说到底,阳间的人们,是希望城隍老爷们到了阴间后,也还是能够管管阳间之事的。

相对上海城隍庙里的三位大名鼎鼎的老爷,《聊斋志异》里新任老爷则显得普通一点了;不过,有一点是相通的。

小说中这位城隍老爷候选人叫宋焘,是一位“廪生”,即廪膳生员,是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也即我们平常所称的“秀才”。

一天宋焘病卧在床,忽见有个办事员拿着一份公文,牵着一匹白马来,说让他去参加考试。读书人心中的考试,当然是科举考试了,但科考是有固定时间的,哪有说考就考的?所以他提出了疑问,那个办事员却不答话,只催着他上马快走。

于是宋焘就勉力骑上马跟着去了,走的路很陌生,后来到了一个城郭,看起来挺像皇城,进去后,里面的宫室也雄伟壮丽,上面坐了十来个官员,但只有一个认得,就是关公。

檐下放了二桌二凳,桌上还放着纸笔,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下方了。宋焘就和他并肩坐下了。原来是二选一,应该是对候选人也早经考察过了,属于优中选优。

于是考试开始,跟科考一样,写一篇文章,话题是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这题目对我来说是太难了,都不知主旨是什么,但对宋焘来说却不在话下,按时完成,文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之句,上面各位神仙边传阅边赞赏。

这时宋焘心里自然也是挺自得的,不过接着上面一道谕旨下来却把他给吓哭了,因为上面说,““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宋焘这才明白,原来是召他来考城隍!城隍老爷不是一般人能当的,但前提是他得是死人啊!可是他还想活啊,明明只是生了病而已!况且,他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奉养,总不能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吧!

不过,宋焘还是个爽快人,表示只要奉养母亲终其天年,他就听候录用。他应该是读过李密的《陈情表》的,知道只有这个理由或许有用。

果然,上面一个看起来像帝王的神仙,马上叫人查看宋母的寿籍,查得还有阳寿九年。九年显然是太长了,哪有城隍老爷岗位可以空缺九年的?然而宋焘的孝心却也该成全。所以一时难以委决。

还是关公有办法,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宋焘仍然任命为河南城隍,但由与他同考的张生代理九年,九年后仍要去上任,就相当于给了他九年的假期。

议决后,那位帝王样的神仙还不忘勉励宋焘几句,就跟领导对下属进行谈心谈话似的。

那位张生大概找不出家有老父老母要奉养的理由,又或者这次选拔只是二选一,总之张生就代宋焘去上任了,两人还“送诸郊野,以诗赠别”。

宋焘回了家,醒来却已在棺中了,因为他已经死了三天;托人到张生的家乡长山一打听,却也是三天前死的,只是没像他一样复活。

过了九年,宋母果然逝世了,办完后事,宋焘洗漱一番后就不见了,中间还到城中西门内岳父家告了别。岳父一家看到他衣着华丽,车马甚众,还不知道他是神仙,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

宋焘的城隍做得怎么样,书中并无记载,不过我觉得肯定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这个人除了爽快、有孝心、信守承诺,还可以从他参考考试时所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中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良知”的人。

就是说,对善和恶,他认为要具体分析当事人的本心;相较于事情的善与恶,人心的善与恶更为重要。

当然,他的话可能也嫌绝对,比方说为了功利目的做好事的,只要好事确实好,就可以赏;出于无心而做了恶事,也可以罚,只是对其中的“度”进行区分。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宋焘是“以人为本”的,做城隍老爷自然也是“忠君爱民”的,与上海城隍庙里的三位著名老爷一样;同时也可以说,选拔他去做城隍的那个包括关公在内的“考察组”,实在是值得点赞的,真正做到了知人善任(对认定的人选,给予了充足的耐心)。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元节读聊斋|秀才考上阴间的官,请假九年再赴任,什么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zo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