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的没落原因

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的没落原因

作者: 史田半亩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01:05 被阅读0次

      黄老学说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大动干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清静无为便可捶拱而治。此家学说在汉高祖到汉武帝未亲政时期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比如文帝、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读《老子》,尊其术”。那么汉初如此备受青睐的黄老学又为什么会在武帝时期没落呢?



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而黄老思想主张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等适应了统治者阶级的需要,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到了汉武帝时期,百废俱兴,社会生产也恢复正常,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虽然整个汉帝国在几年的修养中恢复了国力,但是也很多便宜了中层豪强和诸侯国,他们的实力和势力也逐渐增加,不断地威胁着中央集权。此外,国外匈奴也虎视眈眈,不断被骚扰边境地区,汉政权也受到了威胁。面对这样外交内困的局面,主张无为的黄老之说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自然被统治者看淡。

思想一统势在必行

    汉武帝因为“大一统”事业而备受推崇,其一统事业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包括思想方面的一统,要完成政治一统就必须要先统一思想(前一篇文章有回答)。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的汉武帝也明白,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与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相比,新儒学更能满足其思想一统的需要。所以不管从社会、政治形式的变化还是从思想一统的不可阻挡性来说,黄老学说俨然已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其在武帝时期走向没落也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 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的没落原因

    黄老学说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大动干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清静无为便可捶拱而治。此家学说在汉高祖到汉武帝未...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西汉初年奉行的的黄老之学已不再适应王朝统治的需要。后来,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开始大力推崇儒学,全面...

  • 黄老之学

    什么叫黄老之学,所谓黄就是黄帝,所谓老就是老子。 所谓黄老之学,就是把老子的一脉虚学思想扭曲为一种政治实务操作,这...

  • 诸子:董仲舒

    汉武帝:刘彻,忘记了黄老之学,忘记了清静无为,忘记了休养生息。上下的法则,上下的壁画,上下的仁德,记忆了。董仲舒,...

  • 黄老之学的由来

    “黄老”联称不见于先秦诸子之书,《庄子》《荀子》《韩非子》中提到黄帝与老子都是分开的。秦及汉初的《吕氏春秋》《新书...

  • 道教的兴起

    从战国始,黄老之学便开始盛行起来,并逐渐分衍为几个流派。当时,申不害论学本于黄老而专主刑名,韩非也喜谈刑名法术之学...

  • 读中国哲学史之汉经学神学

    汉初,黄老思维盛行,以“清净无为”的治国方针,使民休息,恢复经济生产,政治安定。至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后...

  • 至纯至极之大孝

    文|華落蓮成(作者授权转载)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依附于黄老之学,影响微弱。两晋时期儒学渐弱,玄学盛行,般若...

  • 至纯至极之大孝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依附于黄老之学,影响微弱。两晋时期儒学渐弱,玄学盛行,般若思想因此备受士大夫青睐,逐渐扎...

  • 茶文化源流(二)

    茶的第一阶段,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天下的一统,经过汉初的黄老之治,再到汉武帝时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的没落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gd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