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的第一阶段,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天下的一统,经过汉初的黄老之治,再到汉武帝时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经过项羽霸王的一把火,再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之学隐而不显,进入了经学时代。离道甚远,此时的天人合一,不再是以人合天,而是以天合人,伪装以天人感性。是一种悖道的文化。茶在此时只是牢笼的鸟儿,是贵族豢养的宠物。
汉景帝阳陵墓出土固形体茶,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茶叶。而茶正式见于文献记载,则在于四川王褒所写的《僮约》:“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扫,食了洗涤。居当穿臼缚帚……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关门塞窦勿与邻斗……奴不听教,当笞一百。”,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茶已经进入商业流通市场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我们也从文本的气息里看到,茶如同美食一样,和心的距离很远,和人的物欲更近。西晋•左思《娇女诗》:“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两晋的茶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茶,充满了生活气息,属于日常日用之饮品。
到了唐朝,陆羽的《茶经》是一本系统性的论述茶文化的书籍,如果研读茶经,我们可以看到,《茶经》是一本茶农指导书,是制茶指导书,也是泡茶指导书,而缺乏超越的精神,虽然名之为经,但依然是形而下的技术指导书。而《茶经》所具有的是奠基的作用,形成系统的生产体系,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技术支持,这是不容否认的。从陆羽开始,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寺院、道观,也在各种作坊欣欣向荣,同样也进入文人诗歌、进入道士、僧人的修行生活里。经由修行人的体悟,文人的宣扬,茶放了光彩,这是茶文化的第一阶段,文人茶、道茶、茶禅初兴阶段。
吃茶去 ——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此时的茶,在寺院已成为一种平常事,赵州和尚提倡平常心是道,借由日常之事物,明心见性,直了成佛。这是禅法之妙,而非茶之妙,茶恰恰是很平常的事物。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就是这当下一心啊,本自具足,自性圆满,何假外求!这不就是道吗!
庄子说:“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禅文化源于佛老,在佛老知道隐而不显的时代,禅的践行,是道的回溯。而吃茶去这一公案,茶的精神涵义得到的重新发现,虽然它还是一片叶子,却重新激活了这个道的载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