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道了一位导演、编剧、作家,他的名字是胡波,笔名是胡迁。
可他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且是以令人痛心的方式离开了这世界。
2017年,他患上了抑郁症,同年10月12日,他在住宅楼楼梯间自缢身亡,时年仅29岁。
胡波(迁)最近沉迷翻阅他的微博无法自拔,他的文字具有一种高度个性,不同凡响的灵性。
了解他的生平,并阅读他的小说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个纯粹而执着的灵魂。
学业方面就显示出了他执着的个性,历经波折,数年参加高考,直到22岁才时考上心仪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大学毕业时他的毕业著作吸引了投资机构,因为投资方要求在影片中加床戏,胡波断然拒绝了邀约。
2014年,胡波开始在各种平台发布自己的短篇小说作品,同时开始执导一些短片,为将来执导一部真正的电影打牢基础。
胡波说自己以胡迁为笔名创作小说,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写作这方面要像候鸟一样不断迁徙。
他的小说具有高度个性和思想性,同时在我读来,有一种深沉的苦涩感,我暂时没有能力描绘出这种复杂的苦涩感,且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他的小说如同一杯纯度和浓度都很高的黑咖啡,会使迷恋其独特风味的人欲罢不能。却也使阅读只为娱乐和消遣的人敬而远之。
由于创作的是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尽管获得份量重的奖项,写作亦没有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富足。
摘自胡波(迁)微博电影里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现实里却是,我们得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去适应这个无常的世界,以避免自己陷入绝望困苦的境地。
为了一段感情磨平自己的棱角,为了迎合上级放弃自己的想法,为了挣钱放弃自己的爱好,为了安稳接受自己原本厌恶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作出让步,顺从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
而那些不肯向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妥协,一心坚持自我的人,注定会处处碰壁,活得比其他人更辛苦。
胡波便是便是个不妥协者,在写作上他摒弃庸俗、迎合大众的写法,在拍电影方面,他也不愿拍摄商业片,认为有思考、有诗意的文艺片才是堪称艺术品的电影。
《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是根据胡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也是胡波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这些是搜索引擎上摘下的资料:影片于2018年2月16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放映。2018年2月23日,《大象席地而坐》获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11月17日,《大象席地而坐》获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剧情长片。2020年5月6日,《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处女作就能达到让旁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把他称作天之骄子也不为过。
可惜他在得到这部影片带来的荣誉之前,转身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在自己的小说后记中写到:
“往小里说,这些小说讲述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了解到的关于自己的,以及他人的生活。往大里说,这些小说写的是城市、毁灭和末世感,关注的是个体对存在的失望。”
这类小说,在如今商业化程度很高的文学圈是不合时宜的,别的作家使劲浑身解数吸引、取悦读者,往自己作品里不断加糖加香料,他却非要给读者一杯苦咖啡。
没办法,他把自己的人生也过成了纯粹浓稠的黑咖啡,都不愿给自己的人生加一把糖。
纯咖啡很苦,可也有人甘之如饴。
例如我,就觉得吃太多甜品也乏味,偶尔来一杯纯咖啡提神醒脑也不错。
也不止我这么想。
《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影师,胡波的好友范超说,胡波不善于经营关系,但他身上那股为艺术毫不妥协的气质,吸引了很多人。
参演《大象席地而坐》的演员,章宇、彭昱畅等人,都是胡波的好友,且很多演员以零片酬参演,完全出于对导演的信任与情谊。
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过得纯粹一些,简单一些,希望自己能坚持初心,一心不二,可这么些年来,却在逐渐屈服,面对生活的苦涩,总会忍不住退缩,给自己加糖。磨平自己的棱角,只为不让自己破碎。
可我内心深处,仍仰慕着那些活得独立而纯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