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的课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环节很简单。研读于老师的课例多了会发现他的课堂基本模块,就拿本节课来说,于老师就抓住了三个大环节: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积累运用。那么这三个环节于老师是如何一步步落实的呢?
一、 初读感知教方法
开篇,于老师破题入境,先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课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紧接着,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个时候,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细致实用的方法指导: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像这样的方法指导,在于老师的课上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提醒看似平常,但细想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读书时坚持这样做,并形成这些好的读书习惯的又有几个。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是有这个意识,但只是告诉学生了,并没有在一节一节的语文课上坚持去训练落实。于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抓细节,重落实,这才根本。
我们接着看,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于老师在班里巡视,发现一位叫陆飞的同学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把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画了下来,于老师抓住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引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读书方法。于老师用推广“典型经验”的形式引出了另一种读书方法,这样做既激励了陆飞同学,又使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变得亲切、可学,比起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容易接受的多。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的巡视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深入学生中去,发现的契机,为课堂服务。
初读感知环节,看似简单,但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初读环节变得扎实、具体,不流于形式。整个初读过程,学生读的有方法,且读得充分,这就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学习的基础。
二、 精读理解解疑难。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通常包括两个层面:1.字典上的常用意;2.放入语言环境的情境意。很明显,课堂中第二个层面的词语理解是个难点,也正是老师需要花功夫重点点拨的地方。我们看看在本节课中,于老师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的。
当学生提出“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于老师先鼓励学生借用生活常识自己理解字面意思,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了是藕断了,丝还连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词语的第一层意思。学生的初步理解是与字典的解释接近的。紧接着,于老师让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要表达的意思,联系文本内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说玻璃碎了,夹丝还连在一起。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在课堂上是很注重学习方法的落实和梯度引导的。他先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本义,接着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是根据词语的难易程度安排了梯度处理的。“问世”一词的理解,于老师则是直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理解了问世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于老师最常用的解词方法,语文教学大纲上也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一个学习方法的落实,不是我们告诉学生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课堂上不断练习,老师不断引导,逐步形成的。
于老师对词语难度进行梯度处理,还体现在本课中专有名词的理解和关联词语的处理中。对于学生未接触过的专有名词,于老师没有反复去启发,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径直讲出来。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不好讲,于老师的做法是画下来,多读几遍,意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
通过以上两大环节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的课上,不仅朗读指导有层次,词语理解也是进行了详略的梯度处理,这样做使课堂显得层次分明,学生也学得清晰明了。
三、 积累运用巧练习。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学习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而是最终培养他能与人交流。因而,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阅读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的。
在第二课时中,于老师只让学生做好了一件事:学写“自述”。我们知道,前面的读和理解,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内化运用。写作训练是于老师常用的内化运用手段。之前的每周一招中,我也尝试多次进行当堂写作训练,在不断的写作训练设计中,也真正明白的当堂写作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阅读教学服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2.利用文本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训练,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设计时,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深入研读,找到那个最契合的切入点。
本节课上,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设置了“自述”环节,把全班分为五组,把自己当作新型玻璃,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为自己做个广告。这样的方法新颖有趣,很吸引学生。而且作用也很明显: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二来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而且于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述,之后让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则相机面批,整个过程中,于老师的点拨到位,纠正及时,而且把教书育人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中华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