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就总被气的要“吐一口老血”;老公总是忘记打扫卫生,老婆就总想发飙;工作中也常常因为沟通上的问题,而和同事、领导发生一些不愉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沟通中一言不合我们就会生气?
事实上,不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工作关系的沟通,想要聊的开心离不开这四个字:尊重与合作。
之所以聊的不开心,发生很多沟通上的矛盾,是因为大部分人把合作当成“你要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我们一起做”。所以当对方不合作,我们就容易生气,因为你没有听我的。
那为什么对方没有听我们的,我们就会生气呢?还有很多人,并不会因为对方不合作就生气。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之所以会生气,表面上是因为我们被拒绝。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来源于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
爱生气的人,小时候会有被家长要求去做某件事,如果不做就会受到批评、责骂,严重的甚至惩罚、挨打的经历。虽然没有家长会不爱孩子,即使逼孩子做某件事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用打骂的方式逼他去做,孩子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不被爱,这会让他感到深深地恐惧。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她的全世界,是她生命的主宰。父母不爱她,就意味着死亡的威胁,孩子当然会很害怕、很恐惧。所以,当父母发飙了,孩子肯定会迫于压力而满足她们的要求。
久而久之,在孩子心里就会认为“不听话”等于“死亡的威胁”,就会带来恐惧。随着这个概念在他头脑里不断地重复,就会内化为潜意识,遇到不合作就会引发恐惧。
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有句话:“当你的潜意识未能进入你的意识,就成了你的命运”。童年时因为不合作带来的恐惧感刻进了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长大后每当面对不合作,就会用生气来做出反应。
事实上,让我们生气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对方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那份深藏的恐惧。因为我们意识不到,也不敢面对那份更深一层的“死亡的威胁”,所以用生气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逃避那份恐惧。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我对她吃着饭看电视这件事特别反感。一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就会要求她马上把电视关掉,如果不听话,我就生气地直接把开关关掉,根本不管她的感受,她当然会哇哇大哭。后来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我才想起来,我小时候父母也因为吃着饭看电视这件事,吵过我很多次,而孩子的行为引发了我的恐惧,我却意识不到,反而用生气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缺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要培养自己的富足心态,而不是用匮乏心态去陷入争吵。
富足的心态,就是相信自己有选择的自由。生气还是不生气,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对方逼你的。对方不合作,可能是有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我可以选择理解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达成合作,而不是认为我必须说服他,让他听我的———这就是匮乏心态。
孩子到了饭点还没有关掉动画片,是因为她被剧情吸引住了,大人也有被电视迷住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这并不代表她故意和我对着干。当再次遇到她没有马上同意关电视的时候,我选择理解她,先问她:“这集汪汪队特别好看,你还没看够是吗?”她说是的。
我又说:“我也觉得很好看,狗狗们都好厉害。可是现在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妈妈等你看完这一集,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吃着饭看电视对胃不好,妈妈很爱你,希望你健健康康,长的壮壮的。”孩子听完,马上点点头。现在看完电视,马上主动关掉,还会开心的对我说:“好了妈妈,看完了,该吃饭啦!”
当我们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选择自己做出何种反应的自由,我们就获得了富足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去面对沟通,我们才有可能达成合作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