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大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很难描述清楚,实在是没见过几位瑜伽大师,没能当面感受他们的气场。不过,我是个挑剔的人,除了那些公认的瑜伽大师之外,但凡是自称为瑜伽大师的,我会持怀疑态度,也许这源自人多疑的本性吧。
在研习班上,默瀚老师讲了几个关于瑜伽大师的故事,很有意思。印度有很多瑜伽大师,他每次回到印度,都会去拜会一些大师。韦达大师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喜马拉雅瑜伽的一位大师,据默瀚老师回忆,韦达大师非常平等待人,没有任何生疏感。这应该是真大师的模样。
默瀚老师也讲了另外一位大师的故事。有一次,大师来北京,默瀚老师特别正式地去探望了他。后来,默瀚老师回印度,凑巧在一家餐厅吃早餐时遇到了这位大师,他本想去跟大师打招呼,表示自己对大师的敬重。出乎意料的是,大师并不想理他,可能因为默瀚老师那时没什么名气,而当时又有几位其他大师在。
后来,默瀚老师带着悠季瑜伽的学生去印度参加瑜伽游学,租了当地最大的讲堂,碰巧那位大师也在旁边讲课,看到浩浩荡荡的中国学生,那位大师竟然主动来跟默瀚老师打招呼,并且十分热情。
听到这里,我吃惊得下巴快要掉下来了,明摆着这大师是看人下菜碟,这变脸比翻书还快。原来大师不过是凡人而已。或者说,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他一定曾经在修为上有一定成就,但若是就此不再修行,他会从大师跌落回凡人。毕竟,做大师,好多条条框框,但做个凡人,就容易得多了。
尽管大家都是凡人,但若是能遵循瑜伽八支,说不定活着活着,我们也能把自己活成个神。默瀚老师提到,印度拜的大多数神,出生时都是人,遵守一定的行为举止原则,逐渐成为了神,比如佛陀。
瑜伽哲学会讲到人人具备神性,神的特性是具备平等心,不在意肤色,来自哪个国家,一视同仁,无论贫穷,富贵,不会打量对方,不会说档次不如我,不会特别主观,做到平等待人。不确定这样的要求与制戒中的不纵欲是不是很像?印度文化中会有梵行,即以至高无上的行为要求自己。
在印度,人生会被划分为四个阶段,0-25岁,积累阶段,16-25岁学生跟着大师学习、修行;25-50岁,居家阶段,关注家庭生活,生育、工作、赚钱;50-75岁,责任转交给自己,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投身于灵性修习;75-100岁,纯灵修阶段。
细品之下,备生好感,人的一生中既能完成社会责任,还不忘了自我探索,挺完满的。如此对照下来,我的人生似乎缺了很大一块,逃避了社会责任的部分,所以最近我也在思考要不要改变一种生活状态。这是练习瑜伽和学习瑜伽带给我的思考,始料未及的。
之于我,成为神或者抵达三摩地,从来不是我练习瑜伽的目标,但是让自己更豁达、更从容地活着,保持跟周围人更为和谐的关系,我想这样实在的目的,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约束,包括必要的瑜伽练习以及遵守制戒和内制。倘若您跟我有类似的目标,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吧!
瑜伽,是不是很神奇?它关乎身体,但并不受到身体的局限;它关乎心理,但会超越心理的桎梏;它关乎灵性,何为灵性?也许练得越久,学得越多,我们越能接近灵性修习的本质。它并非那么地虚无缥缈,相反,却能为平凡生活提供一种百战百胜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