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41866/a26640f434b87b61.jpg)
进入扎尕那,穿 过光盖山石门,来到西侧居高而居的达日村,整个石城便收入眼帘:
四周皆为石山,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其实,“扎尕那”是藏语,本意就是“石匣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7541866/3f586d54bb98198a.jpg)
这个“石城”的北面,是巍峨壮观的光盖山石峰。灰白色的岩石在太阳光的照射里,常常反射出镜面一样的面壁,因此古有“石镜山”的美称;
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直插天际,凌空入云。在岩壁的呵护下,仙女湖、仙女滩静卧于此,独享属于仙女特有的荣光;
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构成了进入扎尕那的第二道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森林密布,没有村寨,像是独立的存在,独属于自然的遗迹。
脚下的西面,不多的藏寨扎堆的聚在坡上。坡山下的小溪,在发黄的草地上静静的流淌,汇聚在一起,趟过五颜六色的鹅暖石,在来的路上,以益哇河的名义,向东流去。
这些水,从四面八方注入到这座石城,给予了扎尕那特有的灵气,仿佛给这个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4个自然村组成的藏族村寨,增添了无穷的富力,在唯一的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的加持中, 保留着独力于世的安详与纯净。
![](https://img.haomeiwen.com/i7541866/4748a674121d1a87.jpg)
拉桑寺位于北侧光盖山的山坡上,是一座白色寺院。居于所有建筑的最高处,其余4个村子分布在寺庙下方。
这样,看上去也有了特别的层次。上层是镜面般灰白的山岩和山顶的原始森林,中间是白色寺院,下层是四个藏族村庄。还有飘扬在寺院的经幡。
由是我们看到了山体、森林、寺院、村寨、农田、河流;看到了土地上的农耕,看到了山坡上的牛羊,或许还有隐藏在山林间地狩猎。建筑的错落有致与不成规模的农、林、牧三者,在这里有了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完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在这里诠释了最完美的和谐共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7541866/a41521e35492310d.jpg)
清晨的朝阳,从石门的上方,斜射到西侧的山坡,渐渐的暖向村寨。这时,村寨与山坡一明一暗,在光影的变幻中上演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几个摄影者,为了抢拍转瞬即逝的场景,扛着相机,仿佛和光影赛跑,不停的奔跑,贪婪的想要将收入到视觉的所有景象,一一装进自己的镜头,凝固每一个唯美的瞬间。
像约好似的,当太阳的一缕曙光从东方映射到石城的山顶时,寨子里的远近炊烟,也袅袅升起。从高处看去,这些炊烟有的成丝,有的成缕,有的成卷,有的轻快,有的迟重,有的浓灰,有的淡青,有的惨白,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弥漫在寨居的上方,忽而成团,忽而漂移,早先的渐渐地消隐,后来又不断接续。
忽隐忽现中,太阳的曙光从山顶又强硬地斜射进来,以不容否定的霸气将它的光芒硬生生塞进烟雾,构起神秘与迷蒙的空间。
斜射的阳光,在穿越石城的上空时,投射到大气中的阳光,被分割成了一道道五彩的金光,像是佛神带着的光芒,从天而降,平添了一层佛性中的神秘面纱,感受到了一种静谧神圣的视觉冲击,如佛法降临,护佑开启。
早先下的雪,还没有完全消去,薄薄的留在山上,留在地上,留在屋顶,静静的覆盖着,没有一丝的言语。太阳的光辉撒落在它的身上,像是要唤醒,一点一点将它冉亮。有时,还调皮地在斜坡雪白状的肌肤上,冒出道道金星,偶尔还折射起紫金色的光环,将那份雪白妆扮地更加神奇与瑰丽。
![](https://img.haomeiwen.com/i7541866/edfd9a3fd7ae1830.jpg)
山风吹过古老,吹过石山,吹过藏寨,飕飕卷起拉桑寺的经幡,飘起条条彩带,带着人们的虔诚, 在风中祷告。
那一刻,不知怎的,望向转经的人们,一根一根的经幡绳索,仿佛牵扯起藏于胸怀的心愿,高大了起来;反倒是他们,尽管迈着坚韧的脚步,虔诚地转着一个个经桶,却变得异常渺小,就像那份心思,被挂在飞舞的经幡,任其牵引,任其摆布,直到消去。
于他们,这或许是与神最近的地方,近到可以直接和神对话。一代代,就这样轮回。没有物质的特别追求,独独活在藏秘的精神里,活在隔世的石城里,独享属于石城的那份静谧与安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