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怎么区分要求和需求

怎么区分要求和需求

作者: 花花小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22:49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樊登可复制的沟通力关于"洞悉对方的需要"的内容,结合之前周老师讲的:“要求和需求”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整理有以下的收获:

    我们能够学会看到所有行为背后的需求,就不会做一些无意义的事。

    因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

    孩子发脾气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很多时候当孩子或我们成人的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情绪就会变得特别不好。

    孩子要手机玩,这是孩子向父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个行为的背后,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是陪伴?是关注?求公平 ?还是要放松等等。

    很多人都以为要尊重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行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父母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只满足了孩子当下的要求,那也就意味着孩子无论要求什么,父母就要给他什么。这样父母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父母的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溺爱或是纵容孩子。

    真正的需求是指全人类都会需要的东西,这才真正的需求。

    如玩游戏不是全人类都需要的东西。因为有些人不玩游戏也一样过得开心。所以孩子玩游戏它只是达成他内在需求的一种策略或要求。

    所以我们要区分要求和需求之间的不同。我们需要从对方的言谈中,从他的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去找到他究竟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就需要找到人类共通的一些需求,才能去看到的孩子那个需求。

    我们列出人类共通的一些需求有:

    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还有樊登老师总结的:社团、朋友、归属感、玩耍、乐趣、休息、放松、被倾听、被理解、倾听他人、理解他人、能力、技能、才干、学习、探索 、发现、理解自己、自我体贴、有选择、我要自主、我要自由、安全感、信任感、自我表达、创造性、给予和分享、帮助、支持、有影响力、被关心等等。

    为什么要列出这些需求?这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对需求保持一种敏感。只有这样才能训练自己,从对方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要求的背后看到对方的需求。

    洞察需求的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为什么一个人容易变得易怒和暴躁?

    因为当一个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变得易怒和暴躁。

    我们看起来似乎都在为自己的需求努力争取。但是实际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放纵了自己的情绪。

    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的需求,这里面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有情绪。当我们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就会上来了。如果能够关照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情绪也会好转。因为这个需求是对方所有行为的动力本身。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自己的需求,才不会被情绪带偏。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关心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才不会把脾气随意发出来,也才有精力去关注他人的需求。

    你心中没有爱,你就没法给别人爱,就是这个事难点所在。

    周老师提到对于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对方的要求来找到他背后的需求,这样就可以用其他要求来满足他的需求。

    我想起昨天放学后发生的事,孩子高兴地从校门口走出来,和老师说再见。当我抱着她坐上车的时候,她表示很难过和我说了一句:“妈妈,我都没有^^?”我感觉有点蒙了,我不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我就说,“是因为在幼儿园怎么了?”她说:“不是,然后我就各种核对,是同学拿了你的书?弄错了?”我越说孩子越生气,开始大发脾气。

    我赶紧停住,买了点东西给她吃转移了注意力。快到家门口,她又想起这件事,嘴里又开始冒出那句:“妈妈,我都没有^^^。”不停反复地强调这句话,到了楼下开始生气地不肯回家。我把她抱回家后,就开始躺在地板上,大哭大闹,推开我,不准我靠近。

    这个时候,我还是蒙的,因为我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让她这么生我的气。她又踢又滚,表现出的神态就是:“怪你,怪你。”哭了好一会,没办法安慰。这时爸爸拿个巧克力杯转移了一下,情绪才安静下来,要我抱起来。我问她:“宝宝刚才好难过好生气,是妈妈做了什么事让宝宝生气了?”

    小妞才开始说:“昨晚幼儿园带回家的书要看后面两页,我都没有听你读。”我说:“对不起,妈妈不知道啊。你可以好好说,晚上妈妈再读给你听好吧?”小妞才点点头说:“好的。”我记得前一晚看她带书回家,问我“问好歌”怎么唱?那天晚上我就教她唱了那首歌,没看到信息说作业问题。

    孩子的情绪为什么这么大?她的要求是什么?就是妈妈能回应她这件事。可是妈妈连孩子的需求都弄不明白。在核对的过程孩子才如此生气。她的行为背后的需求就是希望被倾听被理解。妈妈不理解,也没有搞清楚她的想法,没有办法做到倾听,让她特别难过。因为没有满足她的需求,所以也就会生这么大的脾气。

    我正确地做法应该是用简单的用语回应她:哦、嗯,好的。以此表示对她的倾听,或是提出问题:你觉得怎么办更好啊?而不是各种猜测。孩子没有表达清楚也产生了挫败感,最后因为不被理解导致情绪的爆发。

    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无好坏,孩子想哭就哭,想抱就抱她,允许她情绪的流动。也可以做好课题分离,孩子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不因为莫名的情绪问题导致自己的坏情绪到来,这样就更不利于解决问题。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不代表父母需要无条件支持孩子的行为。

    平时做饭的时候,小妞总是哭吵着要妈妈陪她一起玩。要求妈妈陪玩是小妞的一个行为要求,孩子背后的需求是安全感、被理解或是玩耍。如果我要陪孩子玩可能就没有办法做饭。那我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了,就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满足她,这样孩子自然就不会哭闹,因为要求可以有很多个,比如小妞要我陪她玩玩具,陪她看电视,陪她一起玩游戏等,这些要求的背后只有一个需求,就是安全感。

    那我可以打开电视或是平板给孩子看,让她不至于无聊,坐在看得我的地方看;我也可以让哥哥陪她玩;甚至我可以把她带到厨房一起做饭,让她陪着妈妈。所有的要求不一定是我们一定要满足的,我们要满足的关键是孩子背后的需求,以此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不忘初心”就是要我们在沟通时不能忘记的我们的目标,孩子不小心打破碗,我们失控发脾气,不停地责骂孩子。想想是孩子重要还是碗重要?我们的目标是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只有意识到我们的初心我们才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掌控,能及时跳出来。

    通常我们的不满都是慢慢累积的,不满代表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觉得不被理解、不被尊重,这个时候我需要去察觉任何一个情绪,难过、愤怒、悲伤、痛苦、焦虑的背后都对应每一个认知。只有找出深藏在潜意识的想法(认知),才能挖掘出我们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也就不会总是无故发脾气,被情绪所控制。

    我们要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接纳和关心自己的需求,才不会把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变成了情绪发泄出来。比如,我休息不好,我工作没有做好,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转化成情绪,影响自己和影响他人。我们能找到自己需求也才能更容易帮助孩子找到她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需求是内部动力,要求是满足内部动力的外在渠道。一个需求可以有多种要求来满足,认可需求,才有机会提出其他建议。孩子的需求需要的是被无条件的认可理解看见,如果把自己定义为,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需求,就等于界限不清,为孩子负责。了。我们要做的是在理解孩子基础上,帮孩子发展自我满足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区分要求和需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ii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