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齐乐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在育儿的路上,父母给予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孩子。是的,家长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
有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做一些伤害到孩子的事情,可是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所以我们来看下哪些日常的做法是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
一.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使用恐吓、贿赂、许诺、挖苦等言辞与孩子沟通,这样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
对孩子来说,恐吓是刺激和阻止他们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叛逆和不服,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放弃正在做的事情。
邻居家有个四岁的小朋友小涛,他非常淘气,这次他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客人来了都没地方站脚,爸爸很尴尬,就对着小涛大喊:“臭小子,你如果再扔玩具,信不信我揍扁你的屁股!”小涛做了个鬼脸,完全不受爸爸的控制,哐当一声,他的乐高积木撒了一地。
爸爸已经气到脸变形了,但是看到周围有客人,他尴尬地笑了笑,想了一个贿赂儿子的招数,对儿子说:“小涛,如果你不再乱扔玩具了,我就会给你买你喜欢的那个变形金刚”。小涛撇撇最说:“哼,你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还是没给我买。”显然,爸爸的贿赂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而没有认真履行对孩子的承诺,所以在孩子面前根本就不奏效。
小涛爸爸这时候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越来越没面子,又开始了家长式的教育:“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扔玩具,真是太没礼貌了,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难带的孩子!”爸爸的话带着挖苦和无奈,效果更加可想而知。
这时,小涛妈妈过来跟他说:“宝宝,玩具不是用来扔的,是用来玩的,你如果随便乱扔了,下次还怎么玩呢?”小涛仰着小脸一脸坏笑,当他再次试图扔玩具的时候,妈妈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拿走了,再次平静地说:“玩具不是用来扔的。”小涛嚎啕大哭起来,妈妈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搭理他,三四分钟后,小涛抹了抹眼泪,乖乖地玩儿起了玩具。
面对淘气的小涛,爸爸的沟通方式完全无济于事,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些恐吓、贿赂、挖苦等言辞是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报复心理。所以家长不应该贬低孩子的形象,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更不能不顾孩子的自尊,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评价。
二.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更加严重的错误,比如撒谎、偷窃,这时该怎么办呢?其实孩子偷盗和撒谎,并不少见,家长要做的不是愤怒地说教和懊恼地责备,而是要给孩子留足自尊,并且用坚定的语气跟孩子沟通。
如果你确定孩子从你的钱包偷了钱,但是他却拒不承认,你可能会不停地焦虑地追问:“你为什么偷钱?为什么要撒谎?”但是这样的问话毫无用处,因为孩子可能会随便想一个理由搪塞你,而并不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你要做的是坚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引导他做出正确的行为。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从我包里拿了五块钱,我希望你自己还回去。以后如果你需要用钱,可以跟我沟通商量,但是我不希望你什么也不说,就把钱拿走。”如果钱已经花了,可以跟孩子协商,用做家务、独立完成作业、照顾弟弟妹妹等方式来赔偿。
这样的对话,既让孩子知道你已经识破了真相,又冷静地给出他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你的底线,从而引发他做出正确的行为。但是若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你也不要一味地责备,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严重性。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用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比如撒谎的孩子鼻子会越来越大,偷东西的孩子,手就会变形坏掉。如果是六七岁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讲警察抓小偷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小偷的下场,不仅见不到爸爸妈妈,还会坐牢受罪。这些方式比纯粹地斥责和责备,效果要好得多。
三.不能用粗鲁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教养,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呢?你会不会觉得孩子不懂礼貌,没有给足你面子,而当面或者背地里粗鲁地指责他们?你会不会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从你的教育方式?
其实,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懂礼貌的榜样,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们说育儿育己,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七岁的小娟在六一儿童节收到了表姑的礼物,她兴奋地接过礼物,就开始急切地拆包装,而旁边的妈妈看着小娟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小娟,住手!不要把礼物搞坏了!你怎么这么不讲礼貌,收到别人的礼物应该说什么?”小娟被吓了一跳,嘟起了嘴,不情愿地说了声:“谢谢!” 本来兴奋的心情一扫而空,仅仅因为一声“谢谢”就遭到了妈妈的呵斥,小娟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其实,妈妈原本可以不这么暴躁,她可以当着小娟的面对表姑说:“谢谢你送她这么好的礼物,她都迫不及待了呢。”然后对小娟说:“小娟,快谢谢表姑。”看到妈妈很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小娟肯定也会跟着妈妈礼貌地说一声:“谢谢表姑!”正面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所以,避免这些错误方法,才能在育儿路上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