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写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从微课《用知识变现的李笑来是如何变现的》我学到了这些!

从微课《用知识变现的李笑来是如何变现的》我学到了这些!

作者: 可可玛 | 来源:发表于2016-10-09 09:27 被阅读165次

    听了李笑来老师的微课《用知识变现的李笑来是如何变现的》,他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篇文章是我对李笑来老师分享内容的理解。

    一、一念一世界

    在“一念一世界”中,坚持和努力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我应该坚持、应该努力,而是给这件事赋予一个甚至多个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能够给你足够大的动力去完成这件事情。

    举个例子,你可以将你每天的付出进行收获量化。比如你读1本书并写出1篇文章的价值是1000元,但只是阅读而没有产出是没什么价值的,姑且定位100元,那么你每天的额外收入就是这样的:

    不读书:0元;
    读一本书:100元;
    读一本书 + 写一篇文章:1000元;
    读两本书 + 写两篇文章:2000元;
    ……

    So,你每天会读书吗?会写文章吗?会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

    二、读书的进化过程

    婴儿走路的过程

    没有人刚出生就会走路,婴儿一开始只能躺着舞手蹬脚,然后才可以在地上爬,过一段时间能扶着东西颤巍巍的走,最后才能自由走路。读书写作也一样,是一个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

    李笑来老师的阅读历程分为五个阶段,接下来我将详细说说我对这五个阶段的理解。

    第一阶段:不挑书泛读

    枝丫形成阶段

    这里的“泛读”是指广泛的阅读,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都去阅读,不需要刻意地挑选书籍,也不要刻意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只要读就好了。

    这个阶段是一个习惯养成和知识积累的阶段,我将它命名为“枝丫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广泛的阅读形成了很多的知识碎片,就像是树叶一样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并最终通过一根根小枝丫连接起来。

    广泛的阅读能带来一些好处:
    1、阅读变成了一种需求,不阅读就像不吃饭一样会饿;
    2、能够从多方便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了解了之前从未想过会去了解的知识和领域;
    3、大量知识量的积累,“驾驶经验远比驾驶技巧重要”。

    第二阶段:挑书阅读

    树干形成阶段
    我把这个阶段归类为“树干形成阶段”。

    当你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挑书阶段了。“一定程度”是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知道哪些知识对你有用,哪些知识无用,更会知道哪些知识是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对你知识的构建是有用的。

    比如李笑来老师学导演专业知识,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是将导演的技巧运用在演讲、写作当中,使文章和演讲总是重点突出,引人入胜。导演专业知识看似与读书写作毫不沾边,如果李笑来老师没有在泛读时就接触相关的知识,他又怎么知道导演技巧对自己有用,并且花时间去学习呢?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了。

    挑书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挑“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如果将书进行一个分类:可以分为原理类、方法论类和娱乐消遣类。

    1、原理类型书籍,是告诉你一个原理,一个道理,一种观点,它并不能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比如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等。
    2、方法论类型书籍,是学以致用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用主题阅读和快速阅读的方法去读,它告诉你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让你学完就能在生活中、工作中运用。比如写作技巧、阅读方法、演讲培训等等。
    3、娱乐消遣类,是休闲活动,它告诉你一些趣事,猎奇,新鲜事等等,比如娱乐杂志。

    在这个阶段要读的就是原理类型的书籍,它可以给第一阶段的众多小枝丫找到原理的支撑。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比如,我们都知道有光时,就能看见物体和色彩,没有光就看不见。那么为什么有光的时候,就能看见色彩?其实眼睛的感光是由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所致,视锥细胞能感觉色彩信息,而视杆细胞能辨别明暗关系。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主要负责在昏暗环境中产生暗视觉,但只能辨别明暗,不能分辨物体和色彩;视锥细胞产生昼光觉,视敏度高,能分辨物体和色彩。

    掌握了原理,你就可以对知识去发散和延伸,创造知识,而不是接收知识,这就是有繁殖能力。

    第三个阶段:阅读学术文献

    树根养成阶段

    原理类的书籍固然很好,但是要成为能让大众阅读的原理类书籍是需要时间的,而学术文献才是最好的一手资料。

    还是上面的例子,人眼睛感光是由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所致,那么这两种细胞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呢?除了感光它们还在影响着其它哪些方面吗?这些问题在原理类书籍中可能不会提及,但是学术上也许有人已经做过这样的研究,能真正从源头上对人眼能看见物体和色彩做一个解释。

    学术文献作为一手资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们不会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客观的去叙说和论证,还有什么资料能比这更好的呢?

    我把这个阶段称为“树根养成阶段”,学术资料是所有书籍的根,书籍都是通过吸收学术资料的养分来壮大、生长、繁茂。在这个阶段时,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就建成了,虽然它可能还不够粗壮,但是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四阶段:检索阅读

    建立电子图书馆

    在建立自己的知识树后,接下来就是有目标的阅读。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子图书馆,保存整本书籍,需要什么知识点,就通过关键字搜索,把那部分内容找出来参考完善。

    第五阶段:什么都读

    什么都读

    如何让知识体系更加粗壮繁茂,如何让它长得独具特色呢?这就需要回到不挑书的阶段,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类型的体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或者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分析别的体系,也许它们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泛读到精读,再到泛读的过程。
    从全盘接受,到部分接受,到不能接受的部分也想想看。

    三、阅读的目的

    1、阅读最基础的目的是习得技能。技能可以让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2、阅读的进一层目的是锻炼自己。李笑来老师说:“一本书,即使看不懂,也要看完,多看几遍,直到看懂为止”。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但这个过程,其实是刻意练习的过程,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毅力、还能锻炼自己的专注力、理解力。
    3、阅读的更高目的是社交活动。同一本书,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臆断不同,可以读出不一样的认知,而且就算你读得再认真,也还是会有理解不全面的地方。当读同一本书的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进行沟通交流,这就是一种社交。
    4、阅读的最终极目的是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些认为读书没用处的人,是因为他们只学不用,这也是绝大多人失败的根源。

    四、如何升级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1、积累才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最根本方法。
    2、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工具是写作。
    3、教是最好的阅读方法。

    如果去认真分析,这个分享当中蕴含的知识量实在是很大,如果你有更多的理解,欢迎留言,让我们也来一场思维的社交活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微课《用知识变现的李笑来是如何变现的》我学到了这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se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