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异类》这本书,感觉我的面前出现了另一扇门,作者格拉德威尔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揭开了不一样的成功规律,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能走向成功,靠得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他的成长环境和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们平日里总认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费多少力气就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但也许只是他们起步的时间比别人早,积累的比别人多,当机遇来临时,这种积累就变成了他们的优势,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一跃成功!所以,成绩好的学生,因为受到跟多老师的关注而成绩更优秀;富裕的人,因为有了多余的资产可以用来投资,所以更加富足,盖因为此尔!
10000小时法则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写道,“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还是作弊屡屡的惯犯,对他们的练习时间统计的结果,一次次毫不例外地都得到10000这同一个数字。10000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小时,总共10年的练习时间。可以看出,长时间的练习能让人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保证一个人成为专家。”
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10000小时法则",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完美掌握某项技能,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而这个练习时长的临界点是10000小时,超过这个临界点,在任何领悟基本就可以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这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天才的烦恼
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男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哈德森
人们总认为一个人能成功是因为他拥有足够聪明,高智商,好的记忆力等等各种天赋的东西。为此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智力非凡的人,做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却发现“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社会环境
“他们的行为似乎表明他们拥有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也拥有灵活应对各种制度安排的权利。他们看来比较满足这些安排;他们要求分享到更多的信息并且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通过灵活应对制度安排来满足自己的爱好,是这些中产阶层孩子的一般惯例。”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即便是小学四年级的中产阶层家庭的小孩,他们都知道利用自己的权益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优势。为了让程序安排符合自己的期望,他们会向教师和医生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
成功并不只仅仅是个人行为积累的结果,它还与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上一代人的文化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极大的影响。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家教课、文艺课等等,他们总是跟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希望孩子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孩子们在参加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自如应对人际交往,在必要的时候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家境贫寒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活动是与成人世界毫不相关的,无足轻重的,所以孩子的活动就是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们总是会震慑于权威。孩子们行事规规矩矩,本本分分,但遇到权利问题时,却不敢开口。可见,家庭背景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
机遇
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勤奋
“无论做任何事,她都有种强烈的意愿去弄清楚,她不接受敷衍了事,她不会说‘啊,你是对的’,然后就走开,这真不一般”。
你现在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地钻研,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你愿意花22分钟去解决别人30秒就放弃的问题,你收获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格拉德威尔以精彩的笔墨,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关于成功的等式: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而我们过去常忽略的,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社会环境与机遇。——李开复
成功有迹可循,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才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