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告诉你人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告诉你人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作者: 精读君 | 来源:发表于2020-08-17 11:56 被阅读0次

今年湖南省文科第四,总分676分的女生钟芳蓉,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了。

从她填报志愿后,争议一直不断。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专业到底值不值,她一个留守女孩到底该不该选如此冷门的专业,北大考古系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

一切尘埃落定的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质疑:

“没被现实鞭打过的人,不明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穷人就是不配有理想。”

也有不少人认为,努力读了这么多年书,考到了全省第四,难道不就是为了能选择自己心中所爱吗?

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自由,每个观点都有各自的经验立场

可其实,吵得不可开交的评论区,争论的主题大体就一个:

我们人这一生,到底该为什么而活?

俞敏洪说过一句极富争议的话:“钱是能力的证明,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证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

虽然功利,但这一观点很符合如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世俗眼里的成功,就是年薪百万,身居高位,有房有车,这样的成功,当然值得欣喜,值得羡慕。

可你也别忘了,这世上,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成功。

钟芳蓉在争议过后,特意回应过一段话:

“从小就喜欢文物和历史,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是因为受到樊锦诗先生(1963年毕业于北大考古系,50年坚守大漠,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影响。”

可见,报考古,对她来说不是一时脑热,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可以说,上全国排名第一的北大考古,是她的梦想。

看到钟芳蓉的回应,我最多的感想其实是羡慕。

羡慕她年纪尚小就有了想奋斗一生的梦想,更羡慕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选择梦想的权利。

王小波的金句中,我最喜欢这句话: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年纪越大,见识越多,你越会发现,钱不是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

成功失败的区别,也不在于月薪3千,还是3万。

和他人眼中的成功相比,和自己热爱的事物相处,按自己的想法活着,难道不是更重要?

人这一生,到底该为什么而活?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不妨看看下面的概念,或许会有所启发。

01

人生境界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第一境界,是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人生的第二境界,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但依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人生第三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这就是人生境界,即人生的层次、阶段、维度。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人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人做各种事时,有各种意义,这些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由于个人觉解程度不同,所以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影响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精神境界高低不同,使得每个人领略的人生风光、享受的精神愉悦,也会有显著差异。

02

需求金字塔

你有没想过,为什么不少中国游客,在世界上不受欢迎?

为什么几十年前,日本国家刚富裕时,日本人去国外旅游,也一样被讨厌?

为什么有些道理,你和某些人谈不通?

为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和公平分配是硬道理?

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都可以用需求金字塔去分析。

需求金字塔(Demand pyramid),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

它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5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第5层: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最底层、最具优势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等。

第4层: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也是较为基础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免遭痛苦和威胁规避等。

第3层: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爱和归属两个大类,例如友谊、爱情、隶属感等。

第2层: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属于次层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者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内在尊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外在尊重),常常承载于成就、名声、地位等之上。

第1层: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表现在个人理想和抱负能充分实现,甚至超越个体自身,建立并努力实现对社会整体的使命感。

如果自我实现、自我超越需求没有满足,即便收入丰厚,取得世俗所认为的成功,也会觉得工作意义和生活意义不足,时不时感到空虚。

当然,需求的满足,并不一定严格遵循从底层到高层的顺序。

一个人可能同时有5个层次的需求,彼此也会冲突,在不同阶段,占支配地位的需求不同。

据说,乔布斯游说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时,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和我一起改变世界?”

不妨试着用需求金字塔分析一下,为什么乔布斯的这个游说会成功?

03

自我超越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G•理查德•谢尔年轻时,曾为了寻找人生目标,做过粉刷匠、社会工作者以及办公室白领。然而,这些经历仍然让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无解。

于是,他再度辞职,带上仅有一点存款,去外面的世界寻找答案。

一天,他到了喀布尔的一家小旅馆,疲倦不堪的身子,加上对未来几乎绝望的心态,让他一下子有了跌入谷底的感觉

就在这时,两个十几岁的欧洲少年突然来访。他们手上提着一个咖啡色的纸袋子,袋子上写着“圣诞快乐”的字样,里面装着两块刚出炉的饼干和一个橘子。

原来,他们为每一个在旅馆里居住的路人留下礼物。面对这一场景,谢尔陷入深思:

同样住在一个坐落于喀布尔穷街陋巷的小旅馆,我沉溺在绝望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而他们为何却能热情洋溢地四处奔忙,一边分发礼物,一边向人们慷慨地传递着快乐,散播着希望?

经过一番打探,谢尔了解到他们来自一个社会团体。是帮助他人的虔诚的信仰,让他们心境明朗、步伐坚定、充满活力。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指的是:追求超越个体的生活意义,不断创造、突破自我。

在需求金字塔中,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金字塔顶尖。后期,马斯洛又在需求金字塔尖中,增补上自我超越需求。某种意义上说,自我超越需求的层次,要比自我实现还要高一些。

在心理学家弗兰克看来,人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

表面上看来,自我超越是很高层次的人生境界,遥不可及,也没有必要在其它需求尚未满足前就去追求。

但其实,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有利于低层次的需求满足。

比如前文提到,谢尔教授和两位年轻人,同样住在一个坐落于喀布尔穷街陋巷的小旅馆。

谢尔和两位年轻人的状态区别,与是否追求自我超越有关。

两位年轻人并不仅仅只是满足自己赚钱等欲望,还在追求让更多陌生人获得希望,这就超越一己之私,自身也更积极、更快乐。

有时,越早追求自我超越,对自我发展越好。

04

多元人生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

“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

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

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以后再说;

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

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

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

最后,你哪也没有去。”

这是很多人的写照。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但多数人自己直接将它们扼杀了。然后,随波逐流,身边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

多元人生,指的是多样、多种组合方式的工作和生活。

人生并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具有多样性。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把多元人生,过成单调人生。

就像很多人偶尔午夜梦回,会突然冒一身冷汗:这真的是自己想过的人生吗?

如果不想把充满可能性的多元人生,过成随波逐流的单调生活,可以从以下2点着手:

一是,写下可能性清单。

当我们像戈达德那样,列出一生中的梦想清单后,我们的人生将因为有目标而充满动力。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过多考虑可行性,而要敢想,把最渴望、真正想实现的梦想列出来。

比如说,你可以写下一生的100个梦想。

如果不敢想,可能性还没萌芽,就被我们自己扼杀了。

二是,定期重温清单。

当我们写下可能性清单后,就可以根据当前所处阶段、可行性,从中挑一些容易达成的梦想,细化出目标,即刻行动

每完成一个梦想,我们就可以在可能性清单中划去这一项,做上完成的记号。

人生本充满可能性,不要自己把这些可能性变成不可能。

05

人生策略

有个人在很小的时候,无意从神仙那里得到了一本书。

这本书仔仔细细地告诉他,关于完美爱情的一切。里面说,他会遇到一个穿着绿鞋子的女孩,两人会牵着手在雨中漫步,会在巴黎度蜜月,会生两个可爱的孩子,会一起度过美好的晚年。

他出发去环游世界,决心找到自己的完美爱人。他盯着每一个女孩子的脚,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个穿绿鞋子的人。

有那么几次,他曾遇到过让自己动心的喜欢的女孩,或者是有人喜欢他。可他低下头看看她们的鞋子,没有一个人穿绿鞋子。

拒绝了所有人。

他低头找得那么认真,连背都开始驼了。一开始这显得有点奇怪,直到后来他成了老头儿,一个驼背的老头儿就不那么奇怪了。

但他还是孤身一人,一直到孤独终老,他都没有获得过真爱。

他本来就应该想到:

①你的人生不应该全信一本书,哪怕是神仙写的。

②你可以送给你喜欢的人一双绿鞋子。

男主角的目标是获得真爱,但他只制定一个方案,最终孤独终老。如果用策略水平评价,人生策略水平较低。

你的人生策略是什么?

生涯发展师古典总结了3个人生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

①遇见

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

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

定位

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

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

③创造

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

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

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

3个人生策略,各有优缺点。事实上,这3种策略,有意无意,我们其实是在混合使用的。

因此,人生策略设计的关键,是决定以哪种策略为主导,遇到某些具体情境时,再针对性选择不同的辅助策略。

你有没想过,你的人生策略是什么?又该如何制定人生策略?

现代社会,焦虑是多数人的常态,为没钱焦虑、为工作焦虑、为婚姻焦虑、为孩子焦虑......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所焦虑的根源,是外界的评价、比较,还是真实的内心需求?

周国平曾说:

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这些东西,他才会平静,从容。

生而为人,我们到底该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渴望,那就是——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告诉你人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zf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