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得:1.落实读
把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课内的文章,晨读至少读5遍以上,正确流利地大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我和学生共同去读课文,熟悉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老师熟悉文本,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本,才能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偏差时,及时地正确引导,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和运用好我们的教材。
课外阅读,经常给学生利用阅读课进行分享交流,举办一次“聊书”,让学生根据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你的想法。聊聊你喜欢的原因。还可以提前你的问题,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一说到聊天,学生的心情就放轻松了,少了很多拘束。下学期决定,一个月读两本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2.坚持写
每天学生坚持写日记由开始学生的惧怕,到现在的喜欢。这便是成功的地方,学生养成留下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习惯。我认为与其把时间放在作文的指导上,倒不如把功夫,下在平时日记的记录上。引导学生真实地写自己平时的所闻所见。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新课标》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只有平时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有所提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3.放手做
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动手去练,去写,去做,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像教育家顾明远老师所说:学校教育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把知识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培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我已经学习在课堂中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通过自学、思考、辩论,交流来获取知识,努力把我的“教”转变为她们的“学”,清楚地记得,在教《父亲、树林和鸟》时,针对“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一个问题,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她们在争论中,互相说服对方,当一方的观点没有理由支撑时,就能慢慢地找到答案,在辩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讲第四单元“预测”时,课文要求学生根据童话的情节进行预测,学生都能从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预测。其中在讲《不会叫的狗》一课,学生针对每一种结局预测的竟然和答案惊人的相似。看来,学生潜力是很强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老师还要强,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有的比我们老师还理解的深。所以,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失:1.要求不严格
对学生布置的各项任务,抓得不严。例如:前置性学习,家庭作业的书写,尤其是同步练习,明明知道它们的重要性,每次部分学生存在应付现象,尽管每次做了要求,但是效果不好,这应该与老师的要求不严格有很大的关系。
2.评价不及时
针对学生的各项任务应该有统一的要求标准,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以评促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