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就是我妈的一个出气筒,她生气了就骂我打我,等我以后长大了,能自己赚钱了,我就报复她!”
我至今还深刻的记得这个11岁男孩对我说出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惊讶,我从没想过一个孩子会这样形容自己跟母亲的关系。他的妈妈我认识,曾经的商场女强人,现在放弃了工作,在家全职带孩子。虽然从外人的角度看这样为孩子付出的妈妈是不应该被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待的,可是我们也无法去否认,孩子说的这些话是潜藏在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妈妈反映孩子容易有情绪,很爱发脾气。然而妈妈们不知道的是,当我们在一直谈论孩子的情绪问题带给我们的困扰时,却忽视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我们相信,没有哪个妈妈是真的很爱对孩子发脾气的。只是当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有些问题时,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压也压不住。当下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的对孩子大声吼叫,甚至动手打孩子。然而冷静下来后,很多父母又会为这样对待孩子而感到内疚自责,悔不当初,然而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又会故态复萌。很多父母在这种爆发-内疚-爆发的循环中非常煎熬,为什么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呢?
情绪是会累积的
在一天的生活中,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让我们产生情绪,这些情绪有时看似消失的很快,但其实却会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隐藏在我们心里的某个角落,等待发作的机会。因此,辛苦工作一整天的人,特别是在工作中有情绪的人,格外容易被家里的事情激怒,比如孩子太吵闹或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如果在正常情形下,这些家庭琐事却不足以引发我们的情绪失控。
甚至有些时候,孩子对于自己做错事的标准是靠父母的心情来判断的。如果父母今天心情不错,那犯点小错也无伤大雅,父母也觉得孩子偶尔调皮没什么,但是如果今天父母心情不佳或很差,那可能再小的事也会被放大无数倍,成为情绪爆发的触发点。如此来看,有时我们看似是在对孩子发脾气,实际上却是在发泄我们本身带来的情绪。
孩子何其无辜,不仅成为我们所有情绪的承载体,还被我们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我们在重复自己被对待过的方式
说到这里其实会有一点点感伤,我们都曾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当我们自己还曾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也可能曾经被吼叫,被怒骂,我们也可能曾感到害怕,愤怒,无助,甚至可能发誓不再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被对待过的方式。但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又会情不自禁地对孩子发脾气。我们不自觉的把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带到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中。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解释是通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收到激发,从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的,在你自己身上出现过的情感体验,而你此时就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情感的人一样。
当我们曾被我们的父母吼叫,怒骂时,我们无法为自己辩解的愤怒,无助以及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也会像曾经的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体验到和我们当时一样的情绪,这在象征意义上是让孩子和曾经的我们感同身受。这时,我们的内在会感到曾经那个受伤的自己得到了别人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通过与孩子的关系修复我们曾经受到的伤害。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更多深层次的了解。
人的情绪是最捉摸不定的,我们无法预知我们什么时候会情绪失控,也无法预知这些情绪是什么,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平时更多的自我觉察。
我刚刚的情绪是什么?
我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这种情绪?
这些情绪仅仅来源于当下吗?
不管是在情绪当下,还是在情绪发泄之后,这些觉察都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经常这样做时,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掌控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发脾气需谨慎,再多的付出也不能弥补我们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们,请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