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3732/5788275019d6c718.png)
从前一提起佛门,想到的便是寺庙,是古佛青灯,是口颂“阿弥陀佛”的和尚,被和尚敲得多、多、多的木鱼,以及那些在红尘中混不下去的“出家人”。佛门即是庙门。进庙门的人,除了看稀奇的游客,多半是有所求的众生,平时舍不得烧香,临时去抱佛脚的。
其实不然。
其实非常不然。
佛门的广大,佛学的浩瀚,岂是我这般凡夫俗子所能蠡测的。要了解佛门,得读经。例如流传最广、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金刚经》。我当年读到的不是《金刚经》,而是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先生后来备受争议,并不影响我对佛门的认识。
之所以读到《金刚经说什么》,说来话就长了。
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兴起气功热,我这人好奇心重,啥都感兴趣,自然也跟着比划;接着因为好奇,便要探究其功理功法;因为探究功理功法,自然又对儒道佛以及中医发生了兴趣。当是时,贵州作家何世光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如是我闻》,作者提到了南怀瑾先生,且大加推崇。我当即买了一大堆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诸如《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静坐与长生不老》,《如何修证佛法》等等,其中就有《金刚经说什么》。随着气功热式微,就忙别的去了,也不知道《金刚经》到底说了些什么。
1994年3月,家父查出了食道癌,说是晚期,最多能拖三个月。父亲身体一向强壮,胃口特别好,但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吃的人得了不能吃的病,我为之深感委屈。平日东奔西走,很少陪伴老人,忽然得知只能陪三个月,我慌了,惶惶如丧家之犬。于是重拾气功,八方寻来高手给父亲发功,且天天口颂“南无阿弥陀佛”。然而,父亲的病体终于成了遗体。我的高大魁梧的父亲,成了一具骨架,标本一样躺在病床上。一个人,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无论你是粉丝还是明星,当你的人生在落幕那一刻变成这个样子,你之前所付出的一切,还有意思吗?当时我觉得人活着毫无意义,失魂落魄的是我,而不是等着去火葬场的父亲。
我以为我看破红尘了。
便开始读《金刚经说什么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的第一段经文。
原来佛祖就是一个红尘中的普通人,也要吃饭喝水上卫生间。佛祖吃饭没有下人侍候,而是亲自去化缘。你看他老人家,“着衣持钵”,打着光脚板进城讨饭。“次第乞已”,说明讨一次是不够吃的,得挨家挨户地讨。吃完饭,收好衣钵,把脚洗干净了,再打坐,说极高深的法。
经南怀瑾先生一开释,佛门便不是庙门了,来吧,众生平等,欢迎光临!
是的,佛门讲究平等,讲究包容,认为众生悉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罗汉,菩萨,佛,不是官阶,亦非职务,而是果位,亦即觉悟智慧到达某一步的说法。觉悟不会和待遇挂钩,成了佛也是要自己出门讨饭的。来吧,犯过错误也不要紧,偷过东西不要紧,当过右派不要紧,甚至杀过人也不要紧——要想成佛,放下屠刀就行。
佛门讲究慈悲,讲究利他,讲究舍得。扶老年人过马路,捐钱给希望小学,帮助残疾人等善举,完全符合佛家的教义。
成佛,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靠别人没有用,不可能拉关系走后门,全靠你自己。而且,——你可能不相信,拜佛就是拜自己。相信烧香拜佛可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儿女考上清华北大的,南怀瑾干脆地说:那不是正信,是迷信。
在修行的过程中,《金刚经》讲究“应无所住”。“住”,就是停留,就是执著。无所住便是放下了。痛苦要放下,快乐也要放下。放下需要破除执念,没有大智慧是放不下的。真正放下的是什么?是烦恼,是痛苦和快乐带来的烦恼。当我明白父亲是“往生”,是结束了一个不怎么幸福的轮回且得到解脱时,也就把他放下了。
《金刚经说什么》说了很多,最后南怀瑾先生总结道:学佛首先要学做人,就是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想,文学是人学,弄文学的作家不也是首先要学做人么?
当然,《金刚经说什么》洋洋28万言,欲观全貌,最好自己去看。
而且,佛门广大,里面的藏经,可不光是《金刚经》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