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独居南宁,辗转奔波,只为寻找售卖甜粽的店铺。而恰恰又会因找寻得到,而喜出望外。这几乎是三年来,每每端午都会发生的故事,有时候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小或大的甜粽,而是在寻找家的味道。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时节,虽不比春节、中秋,万家灯火,又不同上元、七夕,含情脉脉,但因为往事,思念俞浓。
前几日与姑姑和小表妹在微信闲聊,刚小学一年级的小表妹忍不住好奇,向我索要前段时间我去素有“绣球之乡”的广西靖西旧州游玩给她带回来的绣球。小孩子哪里懂得这东西的名字,她只是好奇的理解为端午节佩戴的香囊。这一下子就把我的记忆引到了幼时的端午。
每年端午,奶奶总是要早早的备好材料,把香料包裹在布包里面,然后做成香囊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佩戴,形状简单多样,香味持久弥香。奶奶自然是心灵手巧,从小时候我们的衣服棉袄,到她最后的衣衫、被褥几乎都由她自己缝制。她还会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揉成一根五颜六色的绳子,端午当天绑在我们这些孩子的颈部和手脚上,说是可以驱邪消灾。幼时的我自是调皮,哪里相信奶奶的这番说辞,总觉得这些绳子绑着麻烦,没多少时间便偷偷剪去了。奶奶做的香囊也自然没有街边卖的五颜六色、机巧可爱的好看,后来奶奶便少做了。
中原地区,长期传统文化的积淀,虽然与相传屈原投江的秭归相隔万里,但是节日风俗未必有所逊色。每年端午,印象最深莫过于楼下早餐店铺,几乎通宵达旦,炸出堆的像小山一样高的糖糕,这种小吃不知道都哪些地方有,我是爱吃甜食的,从我对甜的独爱便可得知,糖糕自然是幼时的最爱,白砂糖做的馅料经过油炸,贪嘴的孩儿,既怕烫又忍不住尝。端午早起,按说要去河边洗脸祈求平安,可对于鲜有早起的我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起床后路边买了糖糕,到奶奶家,奶奶早已备好了茶叶蛋,用红色绳子穿绑着,还有泡了些时日的糖蒜瓣儿,厨房的锅里还冒着滚滚的浓烟。我是不喜欢吃鸡蛋和蒜的,最吸引我的还是锅里诱人的蜜枣甜粽,但最终还是会在奶奶的逼迫下吃一些,以示祈福平安。
粽子自然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主题。在吃货的印象里,端午是粽子的节日,元宵是汤圆的节日,中秋是月饼的节日,而什么屈原,嫦娥早就抛到了脑后。自然吃过很多粽子,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姥姥包的。每年端午前夕,姥爷便会从集市上买来包粽子所需的各类食材,带着清香的粽叶,雪白雪白的糯米,带着蜜丝充满诱惑力的大蜜枣,等等,经过处理,便到了包裹的时候,只见姥姥,三下五除二,拿起几片泡好的粽叶,简单一裹,随手抓一把糯米,放入其他食材,将三角形的粽子封口,苇绳一捆绑,一个粽子便成了形。上锅蒸煮些许时间,清香可口的蜜粽便出了锅。后来,由于姥姥姥爷上了年纪,而且粽子这东西想吃就随时可以买到,家里便不再包粽子了,我每年端午打电话给她们,还依旧会问到,今年家里包粽子了吗?
街边售卖的香囊替代了奶奶自制的香包,超市里售卖的粽子替代了姥姥包裹的蜜粽。奶奶离开我们已近两月,端午的风俗伴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只能静静停留在我过往的记忆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