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高科技的都市生活,让新一代的孩子们失去了很多。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整座城市都洋溢着暖洋洋的气息。立春刚过,春梅在枝头含着幽香悄然绽放。三月初,街道两旁,玉兰花迎风摆弄着她们冰清玉洁的身影。紧接着,市民广场的桃花、郁金香你追我赶,竞相开放,一起加入这场五彩斑斓的春花盛宴。
校园里,柳树已经悄悄地吐出嫩芽,菩提、樟树也渐渐穿上了浅绿色的新装,糖槭树摘下了去年戴的红手套,换上了翠绿色的新手套,春风吹过,它们仿佛在和我们招手……
春日的清晨,一声接一声的鸟鸣打破了小区里的寂静,有的清脆,有的悠扬,有的婉转,有的低沉,叽叽喳喳,此起彼伏,共同谱成了清早的演奏盛会。
鸟儿啾啾,绿叶成阴,繁花点缀,一片生机。这些变化,孩子们察觉到了吗?很可惜,他们没能发现。
问题暴露在作文课上。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是写景文,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景物。我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如果能写当下家乡的风景,那是最好的。理由很简单,只有写他们最近看到的景物,写他们最近去过的地方,才能从他们的笔下流露出最真实的作文。于是我在课前做了一个小调查,想了解一下孩子们究竟去过哪些地方,不过调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甚至令人担忧。
孩子们大多住在路桥附近,所以按理说去过路桥公园的人应该不少,可是真实结果是,去过的人半数都不到。游览过十里长街的更是只有寥寥几人。最不可思议的是,班上居然还有6个孩子从没去过市民广场。即便如此,我仍祈祷着每个孩子都去过台州的某一处地方,希望至少在每一位孩子的记忆中,有过一处台州的风景。但这时候课堂往往会和我开个玩笑,有两个孩子举起手来,告诉我从没出去好好玩过,对周边的景点一无所知……
现在习作课提倡“我手写我心,我手书我情”。但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还能用什么办法去真情流露呢?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玩是孩子的天性,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奔跑在乡间小道上,钓虾在田埂水沟间,捉蝉在村前大柳树下……到处都是欢乐的身影。但是现在的孩子呢?他们的童年有这么丰富多彩吗?有人说有,因为他们享受着我们那时候享受不到的高科技,手机、电脑、平板件件必备,电玩、动画片、网络游戏样样“精通”,可以说比起以前的孩子,那可真叫一个“眼花缭乱”。但他们可曾想过,孩子们沉浸在这些电子产品中,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们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吗?在上学的日子里,家长风风火火地把孩子从被窝里拉起,又急火火地狂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边火速前往学校,一边还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至于周围的景色,谁会去留意一眼呢?家长心急,孩子心累,花花草草根本无暇顾及。不止这些,每逢周末,八九成市区里的孩子都得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要学,钢琴要会,画画要好看,英语要考试,舞蹈要考级……整个周末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整个童年逐渐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至于出去透透气,逛一逛小景点,都成为了最奢侈的活动!此时此刻,你还觉得现在的孩子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经历吗?
这样的童年经历换来的是什么?面对作文,有多少孩子紧皱眉头,冥思苦想,挠破了脑袋半天也憋不出一行字来,到最后只能借助《作文选》、百度等“拐棍”行走于茫茫作文之路上?又有多少孩子听闻要写作,腿先抖三抖,拿起铅笔头,泪往心里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还是因为孩子们观察太少,经历太少,体验太少,以致没有任何写作的素材积累,那就不难怪课堂上会诞生出一个个“写作困难户”。
虽然第一单元的作文有几个孩子完成得较出色,大多数孩子也都勉强能写好,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比现实中看到的要糟糕的多。读着孩子的作品,我会发现大多数作文描写的景物雷同,顺序单一,内容重复,创新罕见。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心中的那片风景,在他们的心中渐行渐远,已是一片模糊。
所以想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必须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带着灵魂行千里”。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身边的一草一木皆风景,眼前的一山一水总含情。韶华易逝,更待何时?赶紧去拥抱自然吧,为了笔下的那一份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