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德经》有感

作者: 寒萧M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09:3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全书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

    何谓道?顾名思义:“道”,路也。路是用来走的,是承载人们通向前方的一个载体;个人理解,道就是路的抽象形式。“道”可以说是向导,是方法,用来指引人们走向前方的某种存在。“道”虽是《道德经》的主要核心之一,然而<道德经》中却自始至终没有给“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道德经》中的“道”。

    首先,老子在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能够表述出来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从这里体现出了老子对“道”的第一重认识:道是不能用具体语言说出来的,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次,第二十五章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把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源称为“道”,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他再次强调不知道什么是“道”,只是勉强称万物的本源为道。这里是老子对道的第二重认识:“道”是万物的原始,是根本。

    另外,第二十五章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间有四大,人、地、天、道,但是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归结于自然。哪怕是凡事都应该遵循的道,最终的准则都是自然。至此,“道”的真正玄机也被一语道破,遵循道即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至此,我们也无需再去追究“道”的确切定义。

    那么,什么又是“德”呢?

    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道生出万物,德蓄养了万物,恰恰说明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如果说道是在讲方法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德就具体教我们怎么去运用方法,怎么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道经是在讲一种治世之学问,一种抽象到具体形式以外的灵魂高度的理论。通过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则,给世人一种价值观念:要遵循规律,不能强硬的改变自然预定的轨道,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要求人心像水一样纯净,不与自然争,不与万物争,就可以接近道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另外,主要是给当政者治世的谏言。不要设置什么标准,自然就避免了许多因为追逐这些而带来的不提倡良贤,就可以避免人民争名夺利;不重视难得的财宝,就能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示诱发欲念的东西,就不会使人民内心迷乱。

    与道经相比,德经更具体,在告诉广大人们该怎样按照道去经营你的一生。归根到底八个字:知足常乐,无求则安。老子推崇无欲无求,这一点和禅宗很像,“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正是由于无欲无求,所以才总可以感觉到满足。他又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按自然之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告诉我们一切都应该按照自然的步伐进行,也不要急于求成,再强大的事物都要经过既定的步骤一点点的发展壮大,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很多东西更不能紧抓不放,该放手的一定要放手,否则一定要失去。 综合来看,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的处事原则,以达成“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而是无欲、知足。相比于疲于奔命的去追逐一些事物,倒不如随遇而安,平静的面对一切。正如四十六章所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书中反反复复地举例讲解,都是围绕一个核心: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无所为,却会无所不能为。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但个人觉得它是一门政治哲学,相比之《庄子》来说,它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接近现实,如果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更加“庸俗”。马克思称西方经济学为庸俗的经济学,因为它更加现实,更加唯利是图。而《道德经》相比于《庄子》的逍遥之风,它的政治思想无处不在,更多的言论是参政之言,规劝君主的治世之道。乍一看,处处都在说出世,要无为而治;又处处都是入世,讲如何达成无为而治。总之,《老子》始终没能摆脱的了外物,也始终是在人事当中纠缠。相比而言,《庄子》中表露出的超然物外,对于世事的充耳不闻,算是对道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一种政治哲学向人文哲学的转变。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精神财富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灯红酒绿下掩盖的纸醉金迷已经让一个个灵魂变得脏乱不堪。虚伪、自私、贪婪充斥在天地间每一个角落。甚至让少数良心未泯而想要逃离这一切的人类都找不到一方净土。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德经》作为我国最伟大的国学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也许可以为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被迷离了双眼的灵魂提供一个栖息之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道德经》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aq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