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艺术之家散文
“泛西施化”源自有心人——《谈美》之“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泛西施化”源自有心人——《谈美》之“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作者: 豆瓣酱的kiwi | 来源:发表于2024-01-24 22:17 被阅读0次

    前言:朋友提了一个建议,在首段亮明观点,写作中的开门见山会立马把整篇文章的意与调立起来。这个建议很中肯,我思索再三,觉得目前以我的水平只能做到机械地开门见山,所以我目前决定依然采取意识流写法。因为写这些的目的都只是因为读书读到有感而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没有考虑过要立一个什么主题,但是很神奇的是越写到后面越觉得冥冥中就把我推向了一个主题,所以在随笔中我一般都是最后才写题目,题目算是文章的眼,“窥一斑而可知全豹”在这里可能不太适用。但非常开心有朋友的认真评价和中肯建议,让我多一些淡然从容面对外界声音的勇气。

    问一个问题,“情人眼底出西施”这句话里,到底是因为人有情而觉眼底人如西施,还是眼底人如西施令人有情?

    如果按后者答案反推,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谈的“移情”,不再赘述。如果顺着“情人眼底出西施”这句话念下去,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前者,不独我这么认为,先生也说:“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可见,很多时候不见得眼底人真的和西施一样美,只不过因为看的人把眼底人理想化。何况西施在每个人看来都美吗?什么叫做美呢?

    先生说:“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美不一定是物所固有的,就连前段时间ChatGPT制作出的最美中国女孩也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先生总结道,“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产生的婴儿。”再回到第一篇文章的看一棵古松,古松苍翠劲直又清风亮洁,它的美是物理与人情的结合,由观者与古松各作出一半的贡献。先生说:“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做不到对每个人都有情、都能把别人看成西施,既然在看一棵古松尚能以人情化和理想化视角,不如试着以“泛西施化”来看人与人的关系?泛西施化从眼底人的角度,就是用善意看待每一个人或物,适当地人情化和理想化,将本只给西施的美加以扩散,雨露均沾地辐射到进入眼底的每一个人或物;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把视野和格局打开,想想三尺巷的故事。为什么要这么做?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字当头一把刀,这把刀将人与人之间隔出鸿沟,造成了误解、非议甚至战争。泛西施化的视角也许不足以解决大的争端,但是一定可以让你在熙熙攘攘的现实世界里有个地方可以缓缓神、歇歇脚。这时肯定会有人要批判这种“中央空调”式的做法,但是“泛西施化”不等同于中央空调,从人与人相处来说,是打心眼里觉得每个人都有ta的闪光点,都可以用平等的眼光、姿态去欣赏和被欣赏。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你是西施,那么就静候你的有心人;如果你不是西施,也会出现识你懂你的有心人;如果你是有心人,那么人人都会成为你眼底的西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泛西施化”源自有心人——《谈美》之“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bm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