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00b3088d7d953c8d.jpg)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很多概念,但这类抽象的想象多了之后,容易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而被概念所束缚。比如说我们在看到名胜古迹时,可能大脑中出现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学过的与之相关的形容词和一些华丽的词句,但问问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似乎挺难去静下心来感受到,犹如前面蒙着一层滤镜。
看演出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这次试着选择了芭蕾舞剧《舞姬》,一来是它属于著名的芭蕾舞剧,二来是我之前对此没有了解。对比起看过无数次录像的《天鹅湖》,看这部剧对我来说就像开盲盒一样,除了大致的剧情,不知道会有哪些内容,更不用说有版本之间的对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dbfaaab0079fb417.jpg)
这场演出的布景很豪华和用心,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印度,从纱丽佛塔到印度舞,把他们认为是印度文化的标签都展现了出来。尽管在我有限的知识里,似乎有些设计看上去怪怪的,但这不是剧情和表演的重点,只是再一次感叹下文化偏见处处存在。我们觉得西方人理解东方有局限,那么反过来我们对他们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因此现在当我读到一个评价或者结论,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亲自去看看,或者问问经历过的人。尽管如此,还是会存在局限和偏见,但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这就已经比过去的自己强了很多。
回到芭蕾舞剧本身,可以说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没有提前了解过,那就完全用心去感受。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时时被打动,不管是音乐与舞蹈精准地配合,布景与故事情节巧妙地融合,还是在情绪高潮来临时芭蕾舞演员的脸部和肢体的反应,即使没有一句话,都能跟着故事走,去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落差。快乐、幸福、嫉妒、阴险,这些抽象的词汇在剧中都生动地表达出来。很容易就被带进剧情,完全沉浸在剧中而不自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40f0a10f52d6d76d.jpg)
芭蕾舞中融入的印度舞,让我想到了一位朋友在南印度学习舞蹈时发来的视频,无论是服装的形状配色,还是舞蹈动作。但主体的舞蹈还是古典芭蕾舞,基本的动作跟着音乐组合在一起,融合成了精彩的表演。其实拆分来看,每个动作都能找到出处,也会想到别的芭蕾舞剧中的动作,但这犹如烹饪一样,同样的食材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美味。从观感上说,《舞姬》对芭蕾舞独舞演员的要求要更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独舞都非常精彩,我能看到的几乎没有破绽,而且表现力极强。这是我的直觉,也从现场观众的掌声中得到了佐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e1b2bf3a261913ae.jpg)
回到故事本身,简单来讲就是男主人公将军既喜欢舞姬又想跟公主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先是跟舞姬互相爱慕,在答应跟公主结婚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舞姬,等舞姬被公主毒死了,又万分思念,只能在幻境中与之相遇。这个故事情节的骨架跟《天鹅湖》和《吉赛尔》很像,都是明亮的场景和黑暗的场景交替出现,甚至剧情简化之后跟《吉赛尔》也很像。这让我想起了《千面英雄》这本书里提到的英雄之旅,英雄的成长和成功之路都是一个套路,要经历过启程、启蒙和归返三幕。
古典芭蕾舞剧也是有自己的套路,但在这个骨架上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故事。透过表象看到的实质是类似的,但骨架比较生硬没有感情,填充上去有血有肉的部分才是吸引观众的部分。任何一个故事去掉修饰形容,基本都可以简化成一句无聊的话来概括。但去掉了附着在主线上面的珍珠,就只是一条线,故事是因为有了这些风姿各异的珍珠,才变得吸引人,也不仅仅是一条线,而是把这些变量都串起来的金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509f8114b9d9aa23.jpg)
观众能感受到的,就是附加在主线上的这些肢体和情感表达,说到底打动人的还是舞者的表现。好比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不同的舞者对同一首曲子演绎出来的感觉有时候相差特别多,有些人基本功很好但很难打动人,有些人身体条件差点但表现力强就容易打动人。所以演出打动人的部分,最终还是归结到具体的人身上,是与之在同一个空间之间产生的能量振动。现场配乐在这点上也是大大地加分,指挥临场发挥的效果是提前录音没法比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明知道芭蕾舞剧情都是经典的故事,每次看演出还是会被打动。我想了很久,也许是因为在剧场里面可以暂时地远离世俗生活带来的烦恼,用两个多小时来做一场梦,而剧情中能引起共鸣的地方打动了内心。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剧场里用心去感受,放下自己的评判,跟着演员一起,他们在台上表演,我们在台下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最终能打动人的还是人,现场音乐为什么更好,也是因为演奏者跟我们在同一个空间中有共振。
其实在剧场很容易起评判心,跟之前看过的比,跟自己想象的比,有了比较心就难免无法沉浸在剧中。放下所有的预设去欣赏不容易,但只要意识到自己有评判心了,就更容易放下评判心,鼓励自己以一张白纸的心态去接受接下来所有的演出内容,就会更加专注舞台本身而非停留在大脑中的概念。
-END-
图片来源:https://www.semperoper.de/spielplan/stuecke/stid/bayadere/54861.html#a_2976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