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些天豆邮收到《一出好戏》豆瓣观影活动负责人的邀请参加首映观影活动,和主创黄渤、王迅的现场交流会。
负责人跟我强调了两点:这是黄渤导演的处女座,这部电影整体上会偏文艺。
似乎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看完电影后“笔下留情”。
说实话搞的我走进电影之前心里都没谱,真担心会是一部烂片。
直到影片结束出现字幕,电影院里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我才意识到《一出好戏》的质量达标了。
它是黄渤的诚意之作,也是披着喜剧色彩的成功文艺片。
一
在交流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黄渤本人,发现原来他这么瘦。
现场一大批粉丝叫着“黄渤我爱你”,几乎黄渤每说一句话下面都尖叫,电影见面会中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这样的场景。
我不算是黄渤的忠实粉丝,但他演的电影我都爱看。
一直以来,黄渤、王宝强、王祖蓝三个人在我觉得都属于那种全凭才华和技艺的演员,颜值和他们基本无关。
但王祖蓝参加跑男后,形象不断地往娱乐型方向偏;而王宝强的无厘头经历了和马蓉离婚的罗生门事件后,对他的憨厚印象也有所降低;反观黄渤,真的很少听到他的负面新闻。
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气质一般,曾被质疑“现在的电影学院招生标准也太低”的演员,成为50亿影帝,和娱乐圈难得一见的零差评演员。
这里面的缘由,除了他精湛的演技外,还有就是他高超的情商。
他参加《鲁豫有约》节目鲁豫问他:“现在觉得自己特别火了吧?”他说:“都来《鲁豫有约》了,能不火吗?”
在一次金马奖上,和他搭档的女嘉宾问他:“你怎么穿个睡衣就来出席颁奖礼?你看梁朝伟、刘德华……他们都穿得很隆重的。”他立马调侃说:“对对对,因为他们是客人嘛,客人到别人家里,当然要隆重了。你五年没来金马奖,我这五年一直都在这里,已经把金马奖当成自己的家。回到家里应该穿什么,当然要舒适一点……”
有一次,记者问他:“你能否取代葛优?”对于如此极端的问题,他回答说:“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因为人家曾是开天辟地,在中国电影那样的时候,人是创时代的电影人。我们只是继续前行的一些晚辈,对这个不敢造次。”
黄渤就是那种“男人想和他当兄弟,女人想和他当闺蜜”的男人。
有颜值的人迟早会被更有颜值的人替代,而才华与情商,却会让人一直追随。
二
不小心就长篇夸了一遍黄渤导演,接下来说回电影。
说实话在我看来黄渤这部处女作的野心其实很大,他是真的使出浑身解数想拍成“一出好戏”。
在我的观影过程中,很多次我都能感觉到黄渤想将太多的元素和内涵贯穿于整部电影里。包括演员台词和表情动作的喜剧元素,包括每个剧情推进中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和人性,甚至还有庞大的邮轮布景和水下镜头。
许多演员转为导演后,可能首部作品都会偏向现实主义的电影,因为它能规避掉因为拍摄技术问题而折损影片的质量,像韩寒的处女座《后会无期》就可见一斑。
像徐峥的《泰囧》,邓超的《分手大师》,陈思诚的《唐人街侦探》,都是奔着纯粹的商业喜剧去的。
但黄渤的《一出好戏》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导一个烂戏,我的水平早够了。”所以他才一直纠结着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该怎么拍,他说:“如果仅仅是拍成一个简单的商业喜剧片,我不太想导,恰恰因为这个戏对我来说有点难度,所以觉得挺有意思的。”
这才有了孕育了8年时间的《一出好戏》。
其实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意思非常直接明确,似乎黄渤怕观众看不懂、看的累,所以将电影想传达的内核讲的一清二楚。比如人性的善恶、金钱的欲望、阶层的压迫、竞争、合作、规则、人性等等。
而这一切都脱离“渤式喜剧”的主线,通过诙谐的戏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不那么乏味,不那么“文艺”,这可能是《一出好戏》能够抢占暑期市场的杀手锏。
三
所谓“一出好戏”怎么理解呢?
黄渤说他一直没想出一个好名字,《一出好戏》纯属临时随性取的名字,后来便索性成了真正的名字。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但不管怎样,“一出好戏”这个名字的确非常贴合这部电影,有双管齐下的含义:一来黄渤希望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出好戏”;二来,电影里的故事就一直在上演着一出出“好戏”。
第一出“好戏”的主角是王宝强饰演的小王,一个饲养过猴子的特种兵。
在公司所有人被困在荒岛上时,他凭借着自身过往的野蛮经验成为了这群人的首领,暴力和压制是他的统治手法。
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就想起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里的两群猩猩为饮水而争夺地盘,一只猩猩第一次拿着工具赶走了另外一群猩猩,成为了统领。
这是原始兽性时期的生存法则,而刚迷失在岛上的这群人也就正好回归了兽性最原始的求生方式,有食物就行。
第二出“好戏”的主角是于和伟饰演的张总,一个十亿身价的企业董事长。
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货币(扑克牌)进行食物的等值交换和自由贸易,以及系统的阶层分工。张总垄断了岛上最丰富的资源——一艘搁浅的货轮,上面生活用品和食物应有尽有,而他也利用这些优势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削弱小王的势力。
这个时期明显的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张总占据着渔网、游轮以及游轮上的各种工具,而剩下的人则成为了雇佣的关系。
第三出“好戏”就是黄渤饰演的马进,一个屌丝的逆袭。
这部分挺有意思,感觉马进就像是一个落魄的复仇王子,推翻张总的剥削社会,建立起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
三出好戏都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两个小时时间去描绘三个阶段的特点,其实是有难度的。
从野蛮时期的原始社会,到金钱利益主导的资本社会,再到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似乎就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轮回。即使世界毁灭了,存活下来的人类仍然需要经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
顺便提一下,影片的一开始剧情就设定了一颗陨石会坠落地球,人们诚惶诚恐地认为会进入世界末日。这群人被困在岛上时,有部分人已经认定外面的世界已经毁灭了。
四
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一只绿色蜥蜴,以及礁石上顽强生长的绿色植物。
说实话,这些意象的画面,在电影中显得非常不自然,就是能够让观众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导演是为了突出什么而强插入的画面,刻意为之。
所以说不知道是剪辑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一出好戏》在这方面的功夫总令人不太满意。
一些优秀的电影,对剧情发展中的意象处理的是相当晦涩,很难被观众发现的。
意象可以是道具和事物,可能是画面和镜头,也可能是电影里某一个事件。比如《盗梦空间》里的陀螺,管虎《老炮》里的鹦鹉和鸵鸟,《一一》里的照相机和气球就属于物件型隐喻;斯皮尔伯格的《我是大兵瑞恩》里的抖动镜头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恐惧,更是批评了战争的罪恶,就是镜头隐喻;而像姜文新电影《邪不压正》里,通过某一些故事去反映旧时社会的某个事件和历史,就属于事件型隐喻。
《一出好戏》里的意象就特别的初级明显了,在群体发生决裂和矛盾的时候出现蜥蜴,马进开始放弃彩票梦去复仇的时候出现礁石上的绿色植物,还有演员的服装变成后来的病人条纹服装。
这些意象的隐喻都特别的明显,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观众一看就能明白。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简单、直白地告诉观众我想说什么故事,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不脱离幽默的本质,也就让整部电影看起来不那么晦涩沉闷了。
黄渤在解释绿色蜥蜴的时候说,他希望的是在电影里加入一个上帝的视角——蜥蜴来窥探这群人的行为和人性。
其实真正能够去评价故事里的善恶、对错、真假的人应该是坐在荧幕前的观众,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帝视角。
写在最后
《一出好戏》的豆瓣最终评分,我估计是在7-7.5左右。
黄渤会是一个好导演,拍一部商业喜剧电影其实很容易,但想把电影拍的有内涵和深度,又能让观众啼笑皆非挺难的。
显然黄渤正努力地这样做,在这之前我看到的是韩寒。
期待《一出好戏》真的能成为黄渤首秀的一出好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