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其所私|褰裳04

作者: 后手劫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21:15 被阅读28次

    汉学和宋学不一样,《四库总目》有一句很著名的折衷的话:“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这话经常被引用,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描述。这种差异是解释方式不同造成的,其中的一面可归结为注和章句的差别:前者以郑玄《礼记注》代表,后者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注”的精神即完全根基于字词训诂上,戴震概括为:“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很多人以为宋学倒过来是“由道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字”,这是很无聊的,汉学难道不以“道”为统摄?我认为宋学的特点,是以文义为核心,向上以通道,向下以通字。汉学的结构是一框架,宋学虽可以用此框架方便指称,但其精神却是非框架的。

    以诗学为例最典型,《三家诗》和《毛诗》的特点,都是两头坐实,中间空着:诗的主旨以史事坐实,字词以训诂落实,而且务必有解绝不存疑,这必然导致文义有不可通之处。《诗集传》刚好相反,在文义上务求贯通,但是在主旨和训诂上时时悬置或存疑。

    《小序》以史事解《诗》,在郑风中达到极致,居然从《缁衣》到《褰裳》,按照郑桓公、武公、庄、昭、厉的顺序一路解释下来,和《左传》前几年的故事若合符节。具体而言,《缁衣》美桓、武为周卿士,《将仲子》刺庄公难其母,《叔于田》、《太叔于田》刺庄公克段,……《狡童》刺忽不能与贤人图事,《褰裳》实是刺突。

    具体看《传笺》,又不是直接以史说《诗》,要点在于把握史事中的“美”或“刺”。譬如解《缁衣》,一是“美武公”,一是关于“缁衣”的典章制度,这两头务必坐实,此即汉学的“道”与“字”。但《太叔于田》则不能说是“美太叔”——不符合《春秋》大义,只好说是“刺庄公”。此诗的文义却是美太叔,只能断以“不义而得众”。

    因为《缁衣》中确有“美”义,但不见史事,所以朱子以为:“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诗集传》)“此未有据今姑从之。”(《诗序辩说》)这是谨慎而存疑的地方。

    而《太叔于田》虽为段事,却无“刺”义,所以朱子以为:“此诗与上篇意同,非刺庄公也。”(《诗序辩说》)此诗的主旨是郑人惜段:“盖叔多才好勇,而郑人爱之如此。”(《诗集传》)

    《诗》中必有史事,或许每一首皆有史事,但《春秋》仅是鲁人所记之事,先秦史事所阙十之八九。后世解人相去已远,定以每首诗符合《春秋》等极有限的内容,必有文义不能通处。然而毛郑必以《春秋》史事解《诗》,这是汉学中“道”的体现,意不在史事而在美刺。

    所以朱子不仅是废序,并美刺俱废,因为宋人对“道”的理解已不同汉人。宋儒“道”有自然之理的一面,所以不肯变通文义以适美刺——文义自有其道。朱子认为《易》是卜筮之书,《春秋》原本是记事,皆放此。所以《太叔于田》以下,多断为淫诗。若《褰裳》,径谓:“(此)淫女语其所私者”。(《诗集传》)

    (插图来自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细井东阳所绘:《诗经名物图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盆小猪:又来学习了一遍🙏感恩心技一体老师😀
        后手劫:@盆小猪 盆兄总这么客气……:pray: 祝福新一周愉快
      • 心叙杨麟:旁征博引,读来受益匪浅
      • 爱佛僧:然则心兄是从美刺呢还是归朱子呢?总之,给出了两个面,如何选择却是个大问题。那我觉得,可以不从美刺,也不断为淫。这并非一定要贬低,只是存而不用罢了。话说回来,我亦知美刺断淫事,则我读兄文,何苦来哉?!:joy:
        后手劫:@爱佛僧 这是个笔记啊~爱兄~~要和人交流,有几位朋友一直交流得很好啊。要负责教育别人或普及知识的话,真的是做不到啊。古之学者为己,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读懂,别人能不能读懂谁能管得了?我的立场是,很多人不必读书,很多书不必读(包括《诗经》),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是真诚的生活就很好,不识字的人一样可以有很深刻的见解。
        唯一比较反感的是不爱读书而装作读书的人,以及以“读书”为旗号而追求其他目的的人。
        爱佛僧:@后手劫 小序是必读的,我在这个专题成立第一天就说了这个问题。你的梳理倒是很清晰的。但这个清晰与否,确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部分人,“刺庄公难其母,刺庄公克段”等,在说什么,再过三五年也未必明白是什么意,虽然公元前722年这事件沸沸扬扬又在春秋之首,但这需要一定的路要走,才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吧。所以,我们正常讨论,最好需要一个自己的态度,虽然,我也同意,对于古人所说,不做评判,客观摆出即可。但不做评判不等于自己无偏向,或者说一些更清晰的引导。而对于部分人,则以上所言已是客观存在的,本已知之,所以就没啥意义了。那么你是否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只是相对目前这个环境来说)?
        后手劫:@爱佛僧 没太理解爱兄的意思。我觉得这个层面的具体结论并不重要,我又不需要去考试,也用不着答案。既然几位大儒各执一词,必然各有道理,我也不可能去给裁断是非。我读书是为了读懂书,读懂《小序》的体例,汉学借经学体例发挥思想的方式,还有宋学对汉学的回应,内在的思想史演变,梳理这些关系是我比较关注的,这本身是个训练,是为了读其他经典和理解整个思想史所作的准备。
      • 盆小猪:记笔记记笔记😀
      • 江雪阁:长知识了
      • 苏一直:记下记下记下

      本文标题:语其所私|褰裳0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n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