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里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很多中国人心里,过年应该是从腊八节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漫长时光而不是短短的春节七天假期。而年味最浓的是从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初七加上元宵节。
这其中,正月里的新年时光,虽然能看到路上通红的鞭炮碎屑,家家户户贴上了新的春联,人们换上新衣服走亲访友,说着祝福的话语。但总觉得一群人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打牌吃饭,没什么特别的不一样的东西,多少有些无聊。
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过年前的那些日子,准备年货,除尘清扫。还有很多传统年俗仪式的完成,尽管那已经是渐渐消亡了的事物。
豆粑
豆粑是用大豆粉做成的。将大豆粉和水放入一个机器,流出来的就是粘稠的白浆。用勺子舀一勺白浆,倒在烧烫的土灶铁锅上,用洗干净的大贝壳将白浆摊开、摊薄,像做煎饼一样,摊成薄薄的大圆饼,但是没有煎饼那么硬,更像是鸡蛋饼。其中烧的火候很重要,不能用一般的柴火,只能用松针的落叶,一次往灶塘里塞上一把。等饼拷干了,就拿出来,平铺在撒了粉的竹篾上。等稍微凉一点,卷成卷,放一晚上,第二天切成条。
切成条的豆粑,天气好的时候就拿到室外放在大的竹篾做成的筐里晒干。这样豆粑才算做好。吃法很简单,放点青菜,像面条一样在水里煮。口味也和面条差不多,但是要宽很多,口感上会有粉带来的黏糊的感觉。
如今,家里已经很久不做豆粑了,一来过程太过复杂,光是搜集要用的松针落叶就要好几天,还要把豆粑晒干,太过麻烦。二来,那些器材也没有了,大的竹篾筐也早就扔掉了。豆粑市场上也有的买了,想吃的时候,就去买一点尝尝味道,不再自己做了。
印粑
印粑做法要简单许多。用大米粉加水和成面团,将小孩子拳头大小的面团塞进木头做成的模子里,将面团压平,再倒出来,印粑就成型了。木头模子都会刻上一些喜庆的字,或是简单的花鸟图案,印粑上就会印上这样的图形。有时大米粉里会加入红色的高粱粉,印粑就会变成红色的。将成型的印粑放在蒸笼里蒸熟,印粑就做好了。有时我会用小的面团捏个小人像,放在印粑一起煮,父母也不以为忤。
印粑的吃法一般是和豆粑一起煮着吃,或者是用铁丝串着放在碳火上拷。味道有些单调,像咀嚼着硬邦邦的馒头,我一向不太喜欢吃印粑,家里后来也不大做了。
糍粑
糍粑也叫糯米粑,用糯米做成。用大木桶盛满浸泡过的糯米,煮熟成米饭。将糯米饭倒在事先准备好的大木盆里,然后几个青壮年就用木头做成的木舂压那些米饭,将米饭压瘪,黏在一起,成为泥状,再也看不到饭粒的形状才算好。因为糯米很黏,这是一件需要很大劳力,很辛苦的工作。糯米饭冒着热腾腾的蒸汽,一群人围着木盆卖力的使着劲,是件很热闹的事情。
外婆家那边做糍粑的方式有些不同,他们将煮熟的糯米饭倒在有着凹槽的大理石上,然后用木头做成的大木槌将米饭槌成泥。其他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压好或槌好的糯米饭泥倒在干净的木板上摊平,凉一个晚上。第二天饭泥完全硬了成型了,再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块。糯米粑就做好了。
糯米粑一般用油煎熟,吃的时候蘸上砂子塘。好的糯米粑很黏,越难分开,越有嚼劲,也越好吃。家里现在每年依然还是会做糯米粑,只是不再用人力而是用机器将糯米饭榨成饭泥,不再有从前那种粘劲,口感差了很多。
烧炭
以前冬天的时候会烧炭。从山上砍来胳膊粗细的树干,去掉叶子和细小的枝干,砍成长短一致的长度,塞进土窑里。土窑上罩上破旧的铁锅,用泥巴糊严实。然后在窑旁边留出的灶口烧柴火,一直要烧很久,直到把窑里的那些树干引燃烧红。然后将土窑的烟囱和灶口用泥巴糊上封死。闷一整晚,炭就烧好了。
烧炭是件很耗时的事情,在烧炭的时候,家乡那些土窑的烟囱就会日夜不停的冒着烟。那烟味里带着树木蒸馏的水汽,泥土烘烤的味道,很好辨认。
很喜欢烤炭火的感觉,喜欢那烧的红通通的炭,微弱却温暖的火苗,细碎的炭灰,纯黑的木炭。觉得一切都恰到好处。烤着火,暖暖的,皮肤也变得圆润和光滑。后来,冬天好像都不太冷了,也几乎没人烧炭了。用上空调和电炉,但都没有碳火那样的感觉,好像炭火是活着的,其他却很干枯。
腊肉、鱼干
以前很多人家里会有猪圈,用剩饭剩菜和米糠养猪,过年前就会杀猪。将养肥的猪绑在长凳子上,请来的屠夫用尖刀插入猪的喉咙,猪血慢慢的流出来,猪就死了。然后去毛,破腹,解剖。猪头会送给屠夫做为答谢,剩下的肉自己家留下一大块,其他的卖给四周的邻居。
猪肉砍成一条条,用盐巴腌渍几天。天气晴的时候就挂在外面晒干。晒干的腊肉可以用来炒辣椒,炒野生的藜蒿,腊肉已经没有了新鲜猪肉的油腻,变得筋道,很好吃。
家里附近有大湖,养很多的鱼。过年前家里会买鱼,处理好洗干净,一样用盐腌渍好晒成鱼干。要吃的时候,就把鱼干切成块,用油煎,再放上重重的干辣椒。干硬的鱼块,里面是鱼肉的香甜,也很好吃。
其他年俗就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买年货,大扫除除尘,除夕那天贴对联和年画,年画永远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对联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家里以前猪圈,牛栏,会贴上六畜兴旺,谷仓上会贴五谷丰登,如今也都没有了。
年俗中依然保留了很多,祭祖、放鞭炮烟花、看春晚、包压岁钱……消亡的那些年俗大多都是带有农耕时代的特征。物质不丰裕的时代,为了保存食物、制作美食,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的习俗,在工业时代,在商品大繁荣的市场,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尽管那些东西在今天看来,都算不得多好吃,那些习俗也不见得多有趣,只是想起过去那些时光,那些用心营造的年味,都是很美好的记忆,我很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