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在何方?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3-07-20 06:33 被阅读0次
    图:李国斌

    常在一些美文里读到诗和远方,前些年少与外界交流,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高晓松多年前说过的半句话,完整的表达应该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苟且的意思好懂,就是对眼前的生活很厌倦,很无奈,又别无选择,只好得过且过起来。那么无须苟且的诗和远方,就很值得向往了。

    我在成都市的郊区(金堂县赵镇)出生长大,第一次去远方是当兵,部队驻在大兴安岭。那地方没有人烟,冬天白雪皑皑,春天万紫千红,野生动物也很多,显得非常田园。深山老林通常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白天是艰苦的训练和施工,晚上没有电灯,更谈不上电视、电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排与排、班与班之间拉歌。这种虽在远方却与诗无关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五年。那时候的年轻人充满激情,感觉还是挺快乐的。只是在想家的时候,会打量远方的金堂。

    第二次去的远方是海南。当时在单位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感觉生活很沉闷,又不想苟且,就下海了。初到海南,打地铺,自己买菜做饭,但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不一样的南国风情,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着实新鲜了好一阵子。然而下海不是去旅游、不是去看风景的,紧接着面临的是与诗无关的生存压力。我的性格决定了与商场无缘,又不情愿苟且,一年后便结束了留职停薪,灰溜溜地上岸了。回到单位,仍然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柴米油盐,平平淡淡,却有了不同的感受:生活在花园水城,工作轻车熟路,家庭和睦温馨,这日子不是很富于诗意且相当滋润吗?回想起来,在海南压力太大时,也常常打量远方的金堂。

    第三次去的远方是上海。这一次待的时间很长,从我退休、女儿当妈妈开始(中途会回家轮休),还要待多久尚不得而知。回家轮休时朋友都很羡慕:“上海好啊,大城市!东方明珠,上海中心,老城隍庙,黄浦江,南京路---啧啧,安逸哦!”殊不知,我和老伴不会开车,活动半径超不过五公里,基本上出没于附近的菜场和超市,初到大上海时那点小兴奋很快就荡然无存。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我几乎与外界没有交流。于是老伴开始警告:“你现在已经变得瓜兮兮的了!”——瓜兮兮是四川话,傻呵呵的意思。如果不及时调整好心态,如果不会在枯燥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营造快乐,你一定会觉得在上海生活很“苟且”。即便不苟且,仍然时不时会想起与家乡的朋友喝茶吹牛的时光,时不时打量远方的金堂。

    我们为什么向往远方?

    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意味着神秘、新奇,而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到远方去,追求别样的美没有错,但是别忘了,新与旧、美与不美是相对的,不会一成不变。今天的新就是明天的旧,多年前的旧没准又会悟出不曾发现的新;今天的美足以让你感到惊艳,但接下来就可能是审美疲劳。没去过西藏的人去玩十天半个月或许感觉相当不错,如果把你扔在最美丽的纳木措湖畔,让你住上一年半载试试,千万别觉得很“苟且”!更何况,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可能有钱、有闲到能够逃离人间烟火,不断地从一个远方跑到另一个远方。

    什么是远方?海南人面朝大海,踮起脚跟打量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是远方;草原上的牧民同样踮起脚跟打量着一望无垠的蔚蓝,海南是远方。丽江人打量着远方的东方明珠,对身边的小桥流水却视而不见;杭州人打量着远方长白山的皑皑白雪,却没注意到眼前的西子湖正碧波荡漾---。

    追求美好的生活,只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永远充满好奇的童心。生活有A面就有B面,取决于你怎么看。你看到的是阴暗,生活就会苟且;你发现的是光明,生活就富于诗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远方是美好的——然而远方在何方?

    蓦然回首时你会发现,平淡并非苟且,你的脚下,便是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方”在何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rw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