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和世界站在一起
1996年夏的一天,我骑着一辆单车向我报到的单位奔去,阳光灿烂,青春似火,心中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等待着我的是一所偏远的村小,记忆中还飘来村边牛粪的味道,12名老师,400名学生,两栋平房,一口老钟敲响晨昏日暮。艰苦是一种磨练,苦难是一种财富。每一天,我都带好我的那个铝饭盒,开始一天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和学生聊天谈心,与学生斗智斗勇,和他们一起热火朝天的劳动,去他们每个人家里家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曾组织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的成员高举火红的队旗探望贫困户,组织环保小卫士到城区擦洗交通护栏,曾与城区学校开展手拉手助学活动,那些岁月里跳动着的是一个年轻人激越的红心,是一种敢于闯荡、无所畏惧的豪情,当然,还有无法抹去的青春的懵懂与浅薄。
还好,我保有一颗童心和热爱阅读的习惯,因此,得以身居僻壤乡间而不自闭,位卑责小而不自轻。阅读让我的灵魂得以明净,让我的性灵得以舒展,更让我体会到自由的美好。我很幸运没有经受高考的洗礼,直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我养成了阅读习惯,更养成了自由而随性、自我而乐思的生活品格。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关于世界的大事,这个世界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集合,在阅读中,我们得以观照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人生得失,飞短流长,更可以穿越千古,海阔天空,与他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是与世界站在一起的。熊培云说:“自由在高处”,阅读也让我们站在了思维和人文的高处。我曾一度痴迷阅读诗歌,每每徜徉在诗歌的小径中,总是令我惊喜无限,那每一个瑰丽的想象,每一个和谐的韵脚,每一丝普世的温情,让我欲罢不能。尤其是那些现代诗歌,体式自由,毫无拘束,意象鲜明,美寓其中。原来,我一直是那个寻找美的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的人生也美丽起来了。许多读过的诗歌都忘记了,但那令人快慰的诗情却留在了我的血液中。一直很喜欢牛汉的诗,比如“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让我相信坚韧和奉献的力量,比如“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他用诗歌在生命的夜里升起了光明。海子的“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让我们内心对未来充满虔诚的渴望。阅读诗歌看似与教育无关,但恰恰与教育的关系重大,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有一种诗意,没有诗意的教育是苍白的,没有诗意的教育是没有力量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能简单地沦为考试的帮凶和知识运输的工具,要在诗意的浸润中成就人生的美好。
作为教师不阅读是可怕的,难以想象教师们经年累月地在题海辛勤劳作,每日担心的仅是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和班级的排名,很难想象教师成为一只在原地拉磨的毛驴,为自己每日的劳作果实沾沾自喜却无法挣脱桎梏走向广阔的田野。苏州原景范中学校长顾苏云说:“教师有时越努力离教育原点越远。”这句话说得很好,指出了教育的路向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时时纠正自己的路向,避免将学生引至偏僻的小路。在乡村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到沉闷与茫然,沉闷的是我们仅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每天如蜜蜂般忙碌,毫无专业尊严可言,我就曾教过几乎学校所有科目,还曾同时教过两所小学的英语课程。茫然的是,在我的身边几乎看不到什么灵魂人物,我的专业发展方向无人能给以强有力的引领。于是,苦闷和孤独如影随形,我开始关注教育阅读,企图在阅读中找寻到一丝微光。起初,我订阅了一些刊物,如《教师博览》、《青少年书法》、《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但我发现这种零散不成系统的阅读并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己,当然,杂志的阅读还是带给我许多益处,尤其是在阅读《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杂志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资讯,成为英语科研课题的关注着和实践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于是申请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了国家级课题的主持人,获得资助金5000元,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走在了教学研究的路上。杂志的阅读远远没有满足我专业成长的渴望,在业余时间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期待从学历上提升自己,十年的学习苦旅,我怀着田野间蒲公英般小小的飞翔梦想,等待自己心灵与思想的成熟,从成人高考大专、自学考试本科,再到双本科,再到在职硕士研究生,再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我走过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学习之路,却也收获了自己精神的金色麦田。记得2002年读到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时,我激动不已,没想到还有这么富有哲思的优美文字,我想我找到了精神上相同尺码的人,这本书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索教育之术上,而要站高一层探寻教育大道,不能只想做一个教育匠人,而要在教育的生涯中寻得教育艺术之美、教育思想之妙。后来,有几次在《青年教师》上发表的文字竟然与肖川老师发在同一期上,感到非常幸运,记得写过一篇《小学真好》正好回应了肖川老师的《大学真好》,我想不论我们处于何样处境之下,以一种平和静好的姿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就是幸福的。谈到教师的幸福,不得不谈到陈大伟的《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这本书将哲学思考与教师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旁征博引,案例丰富,启发我深入地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思考如何创造自己的教育幸福。在陈老师引领下,我学会了调整生存取向、内化和外化三个提升自己的方法,并努力在工作生活中践行,后来,我的新浪博客也一度叫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其实幸福是主观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不尽相同,那么教师又何必追求和别人心中一样的幸福呢,衣食无忧、兄弟无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不也是绵长的幸福吗?能够和那些美好的书籍相遇,和那些富有哲思的人对话不也是难得的幸福吗?
读研期间,是我阅读教育理论和专业书籍较为系统的一段时光。我怀着深深的感恩,背起行囊,真正地进入了我一生中真正的大学,圆了我的大学梦,这对于工作多年的我看似不可能的事竟然成为了现实。走进大学,最为开心的就是能够在图书馆借书,在阅览室看书,在那里可以享受宁静与闲适,可以享受思考的快乐。那段时间里,我系统地阅读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语文学科专业著作,知道了王荣生、孙邵振、曾祥芹,这些教育专家的学养和品格让我深深敬佩。因为当时撰写的毕业论文涉及到了儿童文学,所以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方面的著作,深刻认识到儿童及儿童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这为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每到周末,我都给孩子带回一些适合他的儿童读物,每次孩子都像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焦急而欣喜地盼望,那是在渴望饮到书籍的琼浆呢。曹文轩的《草房子》和《青铜葵花》让孩子体会到了苦难与人性的美好,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让孩子体会到了幽默的乐趣,米切尔·恩德的《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让孩子对“灰先生”念念不忘,而“毛毛”的制胜法宝亦即她的精神力量将永远给孩子以鼓舞。那段时间,家里总是洋溢着各式各样从书里飘出来的快乐,正是在那些儿童文学作品中,我和孩子共同回归人性的美,共同经历了作家们提供的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世界。那时,从哈师大江北校区到阿城的家需要三个小时,可每次想到能和孩子共同沐浴在儿童文学的光辉下,我们一家三口的心都在期待中变得温和与柔软。通过我的阅读带动了全家的阅读,营造了家庭的阅读氛围。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被调入机关从事文字工作,这项工作开阔了我的视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水平,我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我得以进一步走进教育书籍,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养分。这几年,许多教师都对我的阅读产生过影响。如闫学,读了她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深深沉醉在她细腻和优美的文字里,沉醉在她对教育和生活的热爱中。如刘波,他从一个普通的中学心理教师开始做起,成长为一名知名教育阅读推广人,至今已出版了多本专著,他善于发现和总结,有着非凡的阅读力、学习力、成长力,将教育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他的文字朴实无华,但他的实践实实在在。对我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当属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常局通过自己的阅读引领着虹口区乃至全国教育同行的阅读,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炼》、《给教师的五把钥匙》都成为了畅销书,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通过与他进行博客互动,我更好地把握了教育的脉搏,每次到他的博客拜访,他总是第一时间礼貌地回复。他的平易近人让人感动。在他出版《给教师的五把钥匙》之后,我认真撰写了一篇读后感,常局通过微信转载并给他90高龄的岳父阅读,没想到得到了老人家的由衷赞赏,后来常局又贴心地将这篇读后感推荐到了一家杂志,真是让人感动,虽然萍水相逢,但相同的阅读爱好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成为心灵上的知己,他的治学态度和教育情怀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还有一个团队不得不提,那就是源创图书,和他们接触缘于我们阿城区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教学工作突出人员奖励活动,当时,局长要奖励一批图书,让我负责具体事宜,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源创教育,因为他们的图书质量和亲民意识都是行业翘楚,尤其是那句“以图书出版推动教育进步”的口号深得我心,后来虽然合作未成,但彼此有了了解并建立起了联系。胡斌、李玲、徐艳娜等等未曾谋面的热心编辑和发行人员将我引入源创图书的海洋,让我在其中自由遨游。他们按时赠阅的图书、温馨的节日祝福以及对我的书评的厚爱与推介,带给我深深的感动,在源创的引领下,今年,我已经阅读了10余本教育图书,每一本都认真写了书评。人海茫茫,相遇是缘,而相知即是美好,唯有更加珍惜这样的阅读机会才能回馈源创团队的关心和厚爱。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阅读帮助我们实现了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安顿,让我们得以过上幸福而完满的教育生活。柏拉图认为,沉迷在可见世界里的人,就像被禁锢在洞穴中的人,而阅读让我们走出洞穴,与世界站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