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阅读的修炼
10.教育是有尊严的存在

10.教育是有尊严的存在

作者: 教育书评阿龙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04:55 被阅读3次

    10.教育是有尊严的存在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是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教育政治学》、《解放教育学》、《希望教育学:回望被压迫者教育学》等。他是理论界的高手,更是实践中的斗士,他深入了解巴西百姓生活,领导了巴西全国扫盲工作,帮助普通劳动者识字、建立起政治和民主意识。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点燃起普通劳动者的革命之火。他被美洲和欧洲29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被压迫者教育学》最早出版于1970年,在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对世界各地的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这本书能够强烈感受到他的批判意识和思辨精神,以及他兼济苍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身关系如此密切。全书共177页,序言占了90页,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一、 教育即解放

    弗莱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斗争中,深切体验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压迫对人性的伤害,他自己也曾被迫流亡海外达16年之久,所以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民主化社会的建立和改善穷苦百姓的生活。他提出教育一方面具有实践性,实践的目的就是对人的解放,教育应该提倡提问式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他指出灌输式教育的基本假设是人与世界的分离,把人看成空洞的、没有意识的存在。所以灌输式教育是一种类似于银行存款式的教育,教师是储户,学生是保管人。

    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压抑人的创造力,麻痹人的精神,让人的意识处于淹没状态,而提问式教育让人成为与社会、与现实互动的主体,克服了权威主义和理智主义,让意识脱颖而出,并产生批判现实的勇气与能力;另一方面他提出教育具有政治性,教育不是中立的,它必然有自己的立场。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投入到被压迫者的解放事业中,弗莱雷认为:“教育的一大功能在于改变压迫的现状,以使他们成为‘自为的人’。”通过批判与行动,以求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尤其对于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平民百姓,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受到公正平等地对待,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教育即对话

      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是人以世界为中介完善自身、命名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对话是教育的精髓,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意义,是一种创造行为。他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 for B)也不是甲方关于乙方(A about 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这个世界给甲、乙双方留下了印象并提出了挑战,产生各种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或想法。”其实,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智慧的存在,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观念,正是交流和对话让我们的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才变得丰富起来,试想,如果没有对话交流,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乏味,我们的情感将会多么苍白,我们的理性将多么简单。对话的意义我认为有三:一是对话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二是对话是认知世界的过程。三是对话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保罗·弗莱雷看来,对话确保了真实,他认为“在一个剥夺了他人发言权的规定行为中,没人会说出一个真实的词——他也不可能为别人说出这样的词。”对话也确保了平等。“对话不会在想要命名世界的人与不想要这种命名的人之间发生,即不可能发生在否认他人具有说出他们的词的权利的人和说话权利被否认了的人之间展开。”保罗·弗莱雷指出要实现对话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爱。爱是温暖和责任的代名词,是对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担当,是教育产生的前提。教师既要有爱的勇气,又要有博爱的心胸。但同时也要防止利用爱来绑架学生。二是谦虚。谦虚是教师应有的品格,是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尊重他人,平等相处的美德。教师既不是圣贤,也不是先知,只有怀有谦卑之心才能对他人进行教化,才能和他人共同走向未知的世界。尤其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更不能以师者自居,要涵养虚怀若谷之气、修炼静水深流之为;三是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对人类能力的信任,又包括对具体对话人的信任。“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不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紧密的师生关系。否则,教师就会轻视学生,学生也不再信服教师。四是希望。希望给人以力量和光明,希望焕发起生命本体潜在的精神,有了希望就有了解决问题的耐心和坚持,否则就会陷入颓废和绝望。五是批判性思维。人之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具有反思能力,只有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对话才能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教育不是让学生仅仅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而是探索世界、改造世界。要尤其避免那种故作聪明的虚伪的“好人模式”,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从被“淹没的意识”中走出来。

    三、教育即行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单纯靠书本上的讨论远远是不够的,教育非得有切实的行动不可,很多教育家都是坚定的行动主义者,比如晏阳初、陶行知,行动产生了推动事物发展的强大力量,如一股清流为沉寂的现实带来一丝希望。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教育之行动当可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甚或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蔡朝阳所言:“教育是一种柔弱的力量。教育不是匕首;不是投枪;不是律师的雄辩滔滔,可以立时废除恶法;不能阻止强拆者的推土机;不能解决毒奶粉……总之,教育不能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很柔弱,但教育更是柔弱的力量,看似柔弱,其实柔韧。”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保罗·弗莱雷提出的教育学不同于我读过的任何一本教育学,因为他的教育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教育学,更是他在试图建立社会新秩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行动上的教育学。他深入研究了许多流派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非常熟悉,甚至对于毛泽东思想也有过研究,这让他的著作有了更为广阔多元的视角,有了更为深刻凌厉的风格。他对于行动非常重视,认为行动和反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只有将行动和反思紧密结合起来,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指出:“教育是一种行动,一方面,它由构成它的权力解释,另一方面它在维护构成它的权力的方向上缓慢前进,或者在背离构成它的权力上前进。”因此,他一直倡导用于从教者必须致力于追求公平自由的教育,必须积极践行消除贫困、传播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责任,让公民成为一种有尊严的文化存在。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教育是有尊严的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a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