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摄影理论——笔记(2)
《摄影的精神》第一章 摄影帝国(上)
《摄影的精神》是我在众多摄影史大作里挑出来的一本,它是BBC同名纪录片的延伸著作。相比于其它史书,它的角度比较轻盈,没有一头扎进摄影里,而是从摄影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关系入手,将摄影发展纳入社会时代、人类生存的背景中(从它的副标题:摄影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也可以看出)。另外,这本书关于现当代摄影的部分比其它摄影史书要丰富一点,也是我把它选为摄影史自学教材的其中一个原因。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从1839年摄影术发明到1930年现代主义摄影画上句号的这一百年间摄影的的发展过程。
1839年
1、三种方法
摄影的历史从1839年开始,但具体是谁先发明了摄影术并没有一个定论,可以粗略一分为二——法国的达盖尔和英国的塔伯特,他们同时在1839年分别发明了“银版法”和“碘化银法”(也有叫卡罗式)两种摄影术。
达盖尔的银版法,每次成像只有一件孤本,不可复制,但成像清晰细致。
塔伯特的碘化银法,每次得到一张纸质负片,可以重复印制照片,但成像较模糊。
达盖尔的银版法 碘化银法拍摄的伦敦街头又过了18年,到了1857年,有一个叫Archer的人,把这两个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发明了玻璃湿版法,也有叫“火棉胶法”的。每次拍摄得到一张负片,可以反复印制照片,而且成像清晰。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对摄影的认知了。
骆丹用火胶棉法创作的《素歌》系列2、两条道路
达盖尔的银版法和塔伯特的碘化银法,分开了摄影美学发展的两条道路——清晰的机械之眼和朦胧的画意之美。
单从成像上看,达盖尔的银版法,成像清晰细致,纤毫毕现,是摄影区别于其它图像艺术的最重要特点与优势;
而塔伯特的碘化银法,成像模糊,但从这劣势中却发展出一种“朦胧美”,一种“画意”的美学。从主题到手法,都有逃离现实的倾向。向绘画传统靠近,浪漫、朦胧、道德寓意、宗教题材等。
古斯塔夫·勒·格雷拍摄的海景 奥斯卡·雷兰德的《两种生活道路》3、广泛应用
上述1857年发明的玻璃湿版法,结合了成像清晰和可重复印制这两个摄影最重要的优势属性。这两个重要属性的结合,推动摄影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罗杰·芬顿用它记录战争,古斯塔夫·勒·格雷用它来拍摄海景,还有不着调的科学家用它来研究精神病和罪犯(成为后来的伪科学相面学),肖像名片也因此广泛流行起来。
罗杰·芬顿《死亡谷》玻璃湿版法风行不到三十年,直到乔治·伊斯曼1880年获得“干版法”专利,摄影师们从此不再需要带着“暗房”帐篷出外拍照了。
乔治·伊斯曼这个名字不一定人人听过,但他后来创立的柯达公司则无人不晓。1888年“柯达一号”面市,这是一台长得像个小木盒子一样的“便携”相机,只卖20美金,出厂时预装100张底片,拍完寄回柯达公司冲洗成照片。你一定听过那句经典的广告语“你只管按快门,剩下的事交给我们”。
这台小相机可以说改变了摄影史的走向,也可说预示了摄影美学发展的最重要驱力。下一篇笔记接着完成《摄影的精神》第一章余下的内容:走向日常的摄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