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这本书,是为了学会解决”如何对待充满纪念和回忆的无用品”,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书的。对于收纳,我不敢自诩精通,但还不至于像书中所述那样,让家里杂乱堆积无数物品和灰尘,却不愿或是无从下手。但我确实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仍有一部分东西我是无法下手丢弃的。无论我收纳整理多少次,仍然会将这些平时根本不会用到的物品,又重新归置整齐,继续占据我的一部分空间。
对于这类物品,因为多次无法下手,所以每次遇到都多多少少有些否定自己的怨气,于是带着这样的怨气,我通常选择“眼不见心不烦”把它们放在不经常翻开的柜子里或是抽屉的深处。这怨气,就来源于作者所说的“我想过要丢,我想过要用,我想过要整理……在这样的“拖延”状态中,你只会持续失去对自己信赖”。
通过读完全书,我能把这部分物品,具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充满纪念和回忆的无用品。比如:看过的电影票存根,出去玩的景点门票存根,奖励证书,稿费凭证等等。另一类是“将来可能会需要”的备用品。比如:买了很久一直没有用的本子、彩色胶带、各种各样的笔,还可以穿却不会再穿的衣服、鞋子、杯子等等。
深层剖析那些“充满纪念和回忆的无用品”,你会发现,这只是我们对于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抱持着强烈的执着情绪与念旧情怀。那些物品里栖息着“过往的心情”,看到它,这些“心情”便会苏醒。无法丢弃,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舍弃有感情的东西”,就等同于“冷酷地对待对方或是自己的感情”。不过,这里面还隐藏了我们难以觉察的自卑,这些自卑多半来自于比较之后的结果。可能是自己和其他人相比,也可能是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相比。例如,囤积了许多过往荣誉证书的人,其实是多半想掩饰自己现在的失败。
而那些“将来可能会需要”的备用品。不过,是我们先假设了未来不一定会发生的“困扰问题”。有备,不一定无患。因为你一直想着忧患可能来临,所以才会成真。其实,丢了就丢了,没有也好,不要紧的。
总的来说,这类物品都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没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一件物品,“可以用,却用不到”就没有意义。我自以为“珍惜”地把它留下,却放任它们不管。“眼不见为净”的做法并不是整理,而是把家当作大型垃圾桶,把东西全部“弃置”其中罢了。而且,丢在“家”这个垃圾桶,比丢在外面的垃圾桶里更没有价值,丢在外面至少还有被再利用的可能。
正如作者一直强调的:东西,要被使用;东西,要在目前被需要的地方;东西,要在应放的地方,才美。这就好像,头发长在头上很美,但是掉到地上就让人感觉肮脏了。米饭也是一样,装在碗里看起来很美味,如果掉在厨房水槽里,还是会变成让人感觉肮脏的东西。东西本身虽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因为没有用处,或者是被放在不应该存在的地方,价值就会大大降低。那些对于现在的自己而言,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物品,如果加以收拾,送到需要它的地方或人那里,它就有机会重生。
理清了思路,再来谈谈我的整体收获。读完这本书,我有四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对“断舍离”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断舍离”,就是通过舍弃、整理物品,将无用之物整理得一干二净,放下心中执着,让人生变得愉快的方法。只为“自己”留下“现在”需要的东西,其他的全部舍弃,开始过着只有自己喜爱的物品围绕在身边的生活。“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内。“舍”=舍弃家中积累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中“舍”才是起点,但“断”应该和“舍”保持同步。
第二,对“如何处理无法丢弃的物品”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以“现在的我”为轴心,清理一切无用的物品,留下来都应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同时,把丢弃东西时的“一点点的成就感”当作是心态的营养来源,形成“正面连锁反应”。这里我自己归纳了两种方式:一是从“判断单件物品要不要”向“判断自己需要什么”转变,不是物体还能用来做什么,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做什么,而是我现在要用来做什么。二是从“把要用的摆出来,把不用的收起来”向“把要用的归置好,把不用的丢掉”转变。
第三,扩展了“断舍离”的运用范围。
一是在购物方面。不要在以物品来弥补未来可能匮乏的不安全感。例如,“平时经常在用,万一没有了很麻烦”,“这么便宜,不买一些就吃亏了”之类的强迫症,或者是“将来总有一天会需要吧”而大量购入。其实,有些东西,虽然留着也有用,但是没有也不会感觉特别困扰。所以,不要再大量购入超过自己所需数量的折扣商品。购物的基本概念,应该立足在“东西用完了再买”之上,可以试着让家里先暂时呈现没有东西的状态,之后再谨慎购买,偶尔也要接受不足的情形。
当你心想“好想要”的时候,不妨先呼吸一次、等待一下,把欲望先收进列表,冷处理之后再做决定。毕竟“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学着问一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能有效利用这件物品吗?”
如果平常就使用精心挑选的物品,与之相配,也会让你提升自我评价,也会让你喜欢自己。一旦我们接受了这项物品,就要爱惜使用到最后,这才是应有的“珍惜”态度。
想要的东西,在冲动的时候,也只带回想要的分量,这对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因为对他人有所期待,所以在期待落空时,便会累积“不满”。如此一来,厌恶自己的情形将会越来越多,最后可能还会陷入自责甚至再责备他人的恶性循环当中。既然不能改变他人的心情,那么,出发点就应该放在自己身上。与其因为要对所有人摆出好脸色而让自己疲惫不堪,倒不如将这些精力全部花在自己身上,好好善待自己。随时以“对现在的我而言,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合适的人”这样的“自己轴”来思考,在“自己轴”稳固确立之后,再开始为对方着想。
三是在健康饮食方面。如果身心因为某些原因而陷入不健康的状态,传感器的功能就会发生故障。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因为压力而暴饮暴食,或是净吃同一食物。其实,食物没有好坏,过胖或是身体不舒服,都是因为吃东西的方法不恰当罢了。将“自己轴”和“现在的时间轴”,反映再食物上,就是“你现在想不想吃?”
第四,明白了“断舍离”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所有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现在的我”,只有“现在的我”稳固后,我们才有能可能兼顾到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