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时应积极关注他人的需求,那么是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以他人为核心,完全忽略自己的需求呢?
并非如此。实际上,良好沟通的第一定律是从自己开始的,倘若你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自己的内心需求没能获得满足,就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
如果夫妻双方都不能恰当地关注和表达自我需求,也不愿意耐心地去关注对方的需求,一旦沟通不畅,直接发飙:“凭什么让我让步啊?”“凭什么让我关心他啊,他怎么不关心我呢?”
相反,如果我们能首先关注自己的需求,在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再以平和的心态、以同理心去关注别人的需求,这样在出现矛盾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发飙,而是想着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照顾到对方的需求,更好地维系彼此的关系。
自我需求真正获得满足也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也很难愿意主动去关注对方的真正需求。
看到一篇文章,讲随迁老人,就是父母跟着给子女在城市看娃。我也是这样,母亲给我们看娃。母亲比较节俭,每顿一盘菜只吃几口,每天吃菜很少。我总是说:妈,不要这么节省,你儿子能挣钱。买的菜放着不吃,都不新鲜了,土豆都长芽了。妈的反应是菜放冰箱里也不坏,土豆芽去掉还可以吃。
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解决?再跟她讲道理,必然行不通。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或许是因为她自己的某些需求没能获得满足,所以也无法体会我内心的需求。那么她的需求是什么呢?
第一,有可能是觉得自己不挣钱,帮不上忙,以省钱减轻点压力;
第二,有可能觉得大城市花销比较大,菜价格比较贵,是家里的三倍,养个孩子买这买那的,也是一笔大开销。
第三,有可能是觉得晚上加班太晚,孩子挣钱不容易,省吃俭用,尽量减少孩子负担。
因为她自己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她就不会考虑我的想法和我做一些事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再劝她不要省吃俭用,那我们之间的沟通显然是无法进行的。
摘自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10堂商业课》,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