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语文期中考试的议论文阅读理解大题,选择的文章是毕淑敏的《造心》。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觉得与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文风一致,这是一篇随笔,文笔优美。
待我看完第一个阅读理解题目,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个题目如果不深入分析文本,很可能出错。请大家看看这道题。
12.仿照④⑤两段的首句,给第⑥段拟一个段首句(不超过8个字)(2分)
附长文中的4~6段,以便大家思考答案。
④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⑤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厚厚的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⑥——————。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根据四五段的首句句式特点,第六段首句应该是“造心还要**”,浏览第六段内容,我想不经过仔细思考的学生一定会填“造心还需要时间”。可是根据第六段的论述,表达的是造心需要时间吗?
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心一分一秒便可造成,有的心要一世一生才可造成。造心的时间有长有短,说明造心不在时间的长短。
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
句式整齐的这两句,强调心的玲珑和精致在于大智大勇,与“片刻而成”还是“久拖不决”无关。因此,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依然是造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
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小小年纪”能造出完整坚实之心,而“须发皆白”未必能拥有一颗竣工的心。再一次强调造心不在年龄的大小,不在时间的长短。
这三组句子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造心不在时间长短。
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
这组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了两种造心失败的人的表现,论证了造心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到最后。
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最后一组句子,再一次用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造心态度的人进行对比,虽然都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但是“精雕细刻”与“粗制滥造”的造心态度的不同,造就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心或剔透,或灰冷。所以,造心根本不在于时间是否漫长。
这一小节论述的观点,显然不是“造心需要时间”,而是“造心不在于时间”。
试卷的答案发下来,参考答案却是——造心需要时间。且考试已过一天,无人提出异议。
今天百度了原文,原来毕淑敏的原文也是“造心需要时间”。
看来,作家写作也未必严谨。但给考生命题却不得不严谨。
其实,作家写文的不严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度思考的契机,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学习能力。
这个题目可以这样改:毕淑敏原文第六段的首句为“造心需要时间。”有同学认为这句话不能成为本段的分论点,放在此处不合适。请你结合本段内容,说说你的判断。
或者这样问:原文第六段的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不够严谨,请你改改第六段的首句。
当然也可以不改题目,直接改答案:造心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