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家里的早饭就是泡饭。隔夜的冷饭加点水煮成一锅,就着前一天吃剩的菜,呼啦呼啦对付下完成早餐打卡。母亲对泡饭是情有独钟的,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天就从这热腾腾的泡饭开始。其实我也明白,屋里厢条件好的还是可以去外面点心店里叫上包子油条什么的,只不过我们家里妈妈特别“做人家”。家里吃吃,烧点泡饭一是节省,那个物质不太富裕的年代过来的人是不舍得的。二是确实比较方便。隔夜的冷饭一锅水烧开,滚得扑腾扑腾的,盛上一碗,不厚不薄,夏天吃了一身汗,冬天吃了身子暖。
其实泡饭的烧饭还是有点讲究的,一定是隔夜的好,而且是比较硬的那种更好。水要烧开,舀一块倒下去,锅铲搅碎,盖上锅盖,人不能久离。一会功夫,锅子就会顶开,水铺的一地。等到上汽了,灶洞里要改小火,而且时间要把握好,短了饭还没有软,长了会糊焦了。冬天烧的时候少放点水,加点年糕,热气腾腾来一碗,吃得浑身发暖,直到额头冒汗。夏天的时候就多放点,清汤寡水的,去去油腻。过泡饭的菜丝是没有的,冬天是暖锅热热,冷菜吃吃。夏天最多弄点腌鸭蛋、霉豆腐,放糖的我是不吃的。不过腌菜、咸笋、腌豇豆那倒是一年四季常备。这些都忘了差不多,倒是冰冻三尺的寒冬腊月里到年糕缸里、腌菜缸里捞菜的情形记忆犹新。
我一度极其讨厌吃泡饭,着实是从小喝这玩意心理恐惧。小时候老盼望加点包子油条改善伙食,大模大样坐到馆子里吃喝那是不敢想的。外边生活了二十多年,天天生煎包子牛肉面,想吃什么点什么,反而觉着腻歪了。年岁渐长,饮食越来越清淡,对着小时候极其厌烦的东西反而有些想念,有时竟然也会煮上一锅,呼啦呼啦吃上一碗,可能是潜意识作怪。其实现在的生活条件足以让我们不为吃喝发愁,可是母亲还是那样,饭菜不舍得倒,旧衣服、旧家具舍不得扔。习惯了苦日子的人,总怕再受苦。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长大后离开父母接触到外面日新月异的大世界,我们思想翻新,价值观在变化。多元、交互、个性差异信息爆炸。生活方式早已和几十年前大不相同。可是,我们的父母还生活在他们的那个旧时代,做个保守的局外人,因循守旧,重复生活,不喜欢变革,不容易接收新鲜事物,那是一种安全感。劳碌一生,不想打破这种安全。小时候,母亲总说:五十了,我就不干活了,天天弄堂口里乘风凉。如今六十已半,还是在田间地头忙碌。歇不下来,不舍得丢下。我以为给父母买些好吃的,买些好穿的,过一些城里人的生活便是孝道。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是煎熬,他们的需求不过是儿孙绕膝,长伴左右。随他们去吧,让他们做一些喜欢的事,让他们说那些你不认同的话。别想着改变他们,听他们说些落伍的观点,陪他们生活。这一切都如早上的泡饭,一切照旧,妈妈爱吃泡饭,我爱吃面。
后记:别人眼中的日子,来来往往缓缓流动的年年月月。我的生活和大多数人一样平淡无奇,说起来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意义,可是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很多平淡的生活是无数事件中的小概率,俗称缘分。一世为人,不敢苟活。花开花落,四季轮转,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记,更何况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经历,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