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开学季,也是各位父母焦心的时段,尤其是家里有小孩适龄上幼儿园,更是头大。因为这是孩子从出生以来第一次要靠个人面对全新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讲,无异于天崩地裂。
但是这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且这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后面还有很多坎在等着他。所以当家长的,往往也要狠狠心,咬咬牙,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
因为我是属于比较晚婚晚育的。(说起来最近有小鲜肉猜我还没结婚,三十左右。这小伙子会说话,有前途。就算他的话有一半是真的,我也开心死了。可能我真的是逆生长,也可能是他眼瞎。)以前很多同学也在群里交流小孩上幼儿园心得,就是抱给老师,扭头就走,千万不能回头。所以我也学乖了,绝不回头。

不过家里的老人就难说了。
可能是上了年纪话多了,可能是空闲时间多了,也可能是过去习惯了这种说教的风格,所以老人家在孩子“哭”的时候,往往比较心软,而且喜欢讲大道理。
可能我从小不爱听大道理吧,也可能我父母上班太忙,对我管得太少,所以我听到的道理也比较少,所以我很少买账。反而一部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倒是我挺喜欢的:“道歉有用,要警察来干嘛?”
其实这句话可以改为“讲道理有用,要父母干嘛?”
大部分人总是认为孩子上学,就是靠学道理成长的。然而这只是被表象所迷惑。大部分孩子都参加了9年义务教育,学的内容都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懂道理,还是活活地从从熊孩子长成了熊大人?从开始到现在,还是一个巨婴。
有的孩子,却能在同样的教育环境当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
其实不只是学习,任何成就,都要靠习惯的积累。
一个人的习惯的改变,靠的并不是听道理,而是大量行为的输入。这种输入,要先看到了同样的行为。
举些学霸的例子,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是清华高材生,而且姐姐也是清华的。这样的高材生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应该是可以参考的。
王兴的父亲王苗,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如果不是生于不合适的年代,可能知识水平也不会太差。王苗先生自己买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从身边朋友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王兴姐弟读书这么厉害,估计受父亲影响不少。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是旅居俄罗斯的医学博士,家里是中医世家,三岁开始父亲就要求他熟背《黄帝内经》,现在也是中西医结合的能手。而且我身边的大咖都夸他神乎其神,比医院的精密仪器看的还准。
当然这是学术界的,至于说商业上的,最典型的是物流行业“三通一达”的创业故事。最早是申通创始人带着家族创业,后来这些家里人发现原来这样做就能成功。只要我照葫芦画瓢,应该也能成功。于是大家就各立山头,结果也都做的风声水起。

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当一个人看到身边人做事的方式,就会越来越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判断。
所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是大量的行为输入。
如果有人还想说学校里的那些思想课里讲的道理,不如我们说个典型,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道理。
其实周总理的家世,他自己也承认,祖上几代都是县官师爷,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市长秘书。“我们没有土地,为什么说是封建家庭呢?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师爷很厉害的,给县官出主意的,现在叫‘秘书’。县官都用两个师爷,一个管收税,多数是沧州师爷,一个管判案子,多数是绍兴师爷,都可以剥削人。”
可见他的想法,肯定是通过从小到大见过的人、听过的话所决定的,而这些人,肯定不是天天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老百姓,而是动不动就能影响百千民生的官员。因此他说出来的这句话,哪里是喊口号这么简单,根本就是他父辈天天念叨的话,他自己复述罢了。
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父母天天跟孩子说“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结果自己天天刷抖音,打麻将。那么孩子心目中就会留下一个想法:“如果努力读书就是为了刷抖音、打麻将,现在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如果父母跟孩子说“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同时自己不管再忙也要看书,而且还带着孩子一起看书。你觉得孩子会不会觉得读书很重要?
肯定会。
不要以为报了补习班,就能改变起跑线。
其实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如果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否则,交再多的钱去参加兴趣班,也是白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