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村
前三集大约讲了前三年的项目,回头看时发现竟然没有住宅。在2000以后的十几年中,有哪个设计院没有做过住宅的呢?那一定是个假的设计院。住宅其实包含很多种:独栋别墅、联排别墅、情景洋房、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公寓、商住(品质从高到低排列)……层数较低的一般做异形柱框架结构(早期也做砖混结构),大约7层以上就基本采用异形柱框架-剪力墙或纯剪力墙结构了。
之所以前面几集没有写住宅,只是在等一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出现。在无数个各种各样的住宅项目结束之后,在这个建筑大浪行将退却、设计市场进入冰河期之前,建筑业朋友圈迎来了这波行情中最后的疯狂—“保障房工程”。乘着政策的东风,全国各地的保障房项目吸收了这些年来市场积累的所有能量,将住宅设计“短平快”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大小波村”就是这样一个项目(为表述方便,后文统一称为大波村)。
大波村全景(虚化的高层为小波村)项目全称是2011年市级统建保障性住房项目盘龙区龙江片区。总建筑面积接近70万平方米。除少量的学校、商业和酒店配套外绝大部分是住宅。住宅套数近8000套。分为大波村和小波村两批进行开发建造。所谓大波村小波村仅仅是即将被拆迁的两个村落,如同祖国大地遍布的大王庄小王庄一样。被拆迁安置后的村民的生活状态如何我不得而知,但3梯12户的平面布局,住在顶楼(33层)的居民需要等多久才能等到电梯下楼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如果是我或许会选择住在破旧的老屋里(在能选择的前提下)。
应该是在2011年的10月份开始大波村项目施工图设计的,没有扩初。方案拿来直接奔施工图冲击。刚开始的几天只是听说这个项目时间会很紧张,当时也以为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时间紧张,完全没当真。任务分配直接按地块分的。老王是1号地块,我是3号地块。我的3号地块的建筑面积接近20万平方米。老王那里也有十几万平方。
简单介绍一下3号地块的大致情况。地块共分为6栋住宅塔楼和2个双层车库。为了最大限度加快整个工程进度(设计到施工等),6栋塔楼的平面布局是一样的,即一样的户型设计、一样的平面布置。
看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是不是一套图纸应付6栋楼呢?我也想!然而还是有不同:塔楼中1、2、4号楼地上33层,地下四层(建筑高度92.7米);3号楼地上28层、地下4层;5号楼地上27层、地下4层;6号楼地上24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73.1米)。我真想把33层的塔楼砍掉几层放在6号楼顶上,因为6号楼总高低的原因其抗震等级比其他楼降了一级。好吧,6号楼要单独算单独出图,其他的楼号总归能用一套图纸了吧?
别急,看看地勘。地勘说3、4号楼位于二类场地,1、2、5、6号楼位于三类场地。场地类别不同,地震力完全不同。算你狠,1、2、5号楼再单独拎出来计算、出图。还剩3、4号楼。最终计算后发现因1、2和5号楼;3和4号楼层高差异,导致底部墙体所需厚度不同也不能归为一类。
最终6栋平面完全一样的单体仅仅只有1、2号楼可以共用一套图纸和计算书,其余每栋单体都是单独的图纸和计算书。在建筑方案如此给力的前提下面,结构依然要做这么多工作。干结构的苦体现无余。
理清了工作内容后,我像往常一样开始按部就班的干活。上班第一件事是开QQ(那时还没有微信)。跟坐在一起的周老、施总和老王一起抽烟、吹牛。节奏其实很正常。大约过了一个礼拜,在我刚刚画好一个标准层的模板图,建好了一个塔楼的计算模型的时候,接到了需要现场设计的通知,第二天出发,没有讨论余地!
2011年11月初,施总、老王、我及建筑的几个兄弟们一起踏上飞赴昆明的航班。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去云南,那个传说中四季如春、鲜花满地、彩玉之南的地方。下了飞机有专车接我们到住处:一个飞行学校的疗养院,在滇池边上,离国足昆明训练基地和民族村也都不远。绝对是个完美的度假胜地。印象最深的还是里面的自助餐,绝对的丰盛。肥美的鱼和香韧的饼是我的最爱,比公司食堂不知道好出多少倍去。
住处安排好了,饭也吃好了,业主带我们来到我们要工作的地方:一间类似教室的房间。里面简单的摆着一圈课桌,就是大学里的那种人造板材做成的窄窄的小方桌,跟课桌配套的小方凳,在房间里规则的摆成一个“口”字型。口字中间是密密麻麻们的拖线板,一根根电源线伸到一张张课桌上,给恰好能放在上面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电源,在我们之前分院的兄弟姐妹们已经在那里干起来了!
我记得分院的兄弟看到拎着电脑包,一脸懵比相的我们一行人走进那个房间后,以一种终于等到救星似的口吻问:“你们就是总院来的吧!?”我点点头,不知道怎么回应。
口字的一个边还空着,那是留给我们的。我们一行人每人一个方凳做好,把笔记本从电脑包里拿出来,准备像模像样的工作起来。用笔记本现场画图,这玩意能行的通?我一边往外掏东西一边想,管他呢,混个样子吧。“哦哟!”伴随着物体掉落地板的声音,老王惊呼了一声。老王来之前把所有相关资料拷贝进去的移动硬盘脆生生的掉在地板上。往常怎么摔都没事的硬盘这次一下就挂了。旁边建筑张姐姐的mac也不知是因为旅途劳顿还是预见到了什么也开不开机了。这仿佛给我们现场设计敲响了警钟:“骚年们,事情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可是不管怎么样,第一天大家依然没有太紧张的感觉,要么找资料看,要么修电脑,完全沉浸在刚到陌生环境中的兴奋里。我只想晚餐时再多吃几块饼……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上午开始正式干活,这种各个专业全关在一间封闭房间里画图确实能提高效率,大家没有别的事情可干,有问题随口说一声边上就给你回答了。沟通基本不耗任何时间,大家都闷头干自己专业的事情即可,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中午午饭后还跟施总、老王一起去滇池喂了海鸥。现在回想起来那是这次旅途中最后的快乐时光了。第二天下午开始感到事情的压力,晚上十点钟业主来召集施总他们几个开会,十一点会议结束,施总回来传达:业主要求一个礼拜内所有施工图全部出图……
然后就是完全不停歇的画图了。闪耀的QQ根本没时间看。从早上睁开眼一直画到夜里睁不开眼。中间唯一不画图的时间就是去自助餐吃饼,我只记得我吃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中间经历了双十一,那时马云还没有把双十一跟购物联系起来。2011.11.11,号称神棍节,就在无止境的画图中度过。
就靠每人一台笔记本,在第七天的晚饭前,施总、老王跟我基本完成了电子版图纸的绘制工作。3个人,30几万方,7天。这几个数字充分说明了一切。到底有多少量呢?我只记得第七天晚饭后,大约6点多钟的时间开始打pdf。一直打到凌晨4点钟,才把所有pdf做好。第八天,所有人乘飞机回沪。就是这么个节奏。
小波村全景(虚化的高层为大波村)再然后,去现场开过几次会,也听到据说当时喊我们现场设计是仇书记亲自下的命令,那时的仇书记正值春风得意时期,没多久就到省里去了,仇书记高升后开工的小波村节奏就慢了很多了。项目施工中也经历了一些周折,跟后面的项目比起来那都不叫事儿。
大波之后,再无波涛。
后记:在房地产市场野蛮发展的那些年里,设计院基本就是流水线的加工厂,讲究的是效率、是速度。房子还没造好已经销售一空的楼盘到处都是,业主希望整个建造链条的各个环节越快越好,这样就可以迅速开始第二个项目的操作,尽快捞到第二桶金。业主对图纸质量的控制也不像现在(2014年以后)这么严格。于是在那个阶段全国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也开始了爆发性的增长,很多时候有项目来源的小老板随便找几个人,找个设计院挂靠个资质就开始干设计了。没办法,钱就是这么好赚!殊不知,这也为设计业后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设计市场进入了鱼龙混杂的状态,有些人盯牢住宅市场,将主要精力放在住宅设计上,通过十几年的用心维护,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天华、联创等),在食物丰盈的季节储存了过冬的脂肪。有些人纯粹是来捞一票的,市场火爆时随便怎么干都能出图收费,在这个盛宴里肆意的挥霍设计业的底线和尊严,待到市场不行了裁员关张了事,反正有门路的终归有门路,换一行继续挥霍去。还有一类定位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随波逐流慢慢飘着。不管怎么说,住宅项目在那些年里无可替代的成为各个设计院实收产值的绝对主力。
刘成伟
2017.06.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