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格局的修炼
“当下见观当下变”,即非唯物也非唯心,即唯物亦唯心,它是超越唯物

“当下见观当下变”,即非唯物也非唯心,即唯物亦唯心,它是超越唯物

作者: 觉慧了悟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3:52 被阅读0次

作者/木子慧

对于接受唯物主义教育长大的我来说,自从参加了多次禅修,后又开始学习一些佛经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通过五指禅“物身念根性”的不断熏修,对于“空”和“有”、“唯物”和“唯心”,有了一些切身的体悟,也大致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对自己的体悟还是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感觉好像不是有点偏“空”,就是有点偏“有”,自己没法很好地掌握平衡和中道。虽然对于“能见性不变,所见相变化”这个有所体会,但对“能所”的体悟还不够清晰,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每每读莲花生大士的《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对于“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这点,尤其对于身体,我总发现自己还是留了个小尾巴,念头无法彻底清除。即使在身体的触觉根尘没有对上的当下,意识中也还是会有个身体的存在的影像记忆,虽然知道那个只是一个影像记忆,但人有很大的执着是对于身体的执着,我们会把过去对于身体的影像记忆的这个念头当成实有,当成真的。道理上知道“身体不是我”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这点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很难破。

直到有一天涅槃游,有一些根尘脱落的体悟,很欣喜地去和老师说:“除了脚接触到地面明明白白觉知到脚的存在,其他没接触到的部位,我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老师用手掐我的手臂问我:“你的手臂不存在吗?”哦,原来身体这个物理现象根尘没对上的时候还是存在的,老师似乎知道我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说:“有一些体会很好,但不能否定身体的存在,这会陷入断见。怎么把体会表达准确很重要,否则容易落入断见和常见。”

有了切身体会后,再被老师这一掐这一点拨,体会到:“当下见观当下变”,即非唯物也非唯心,即唯物亦唯心,它是超越唯物唯心的。这个宇宙不是线性的,它是圆形的,它是多向度空间的,存在着矛盾对立,对立以奇特的方式彼此互补,存在着对立的价值。二元世界里矛盾对立冲突在所难免,人事物有矛盾冲突,身体里有矛盾冲突,念头里有矛盾冲突……“当下见观当下变”,让我们从对立中超越出来,看到实相,看到和谐,看到美。当我们的观念改变时,世间一切都跟着改变。

对境生心,着相,不对。对境所生之心泯灭,也不对。着色相是偏有,泯色相是偏空。“当下见”非有非空,它无相可寻,所以说它非有。它能起种种妙用,所以说它非空。所以空也着不得、有也着不得。不要着空,不要着有,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当下见”非有非空,即有即空,能起妙用,能生万法。“当下见”无相,无念,无住。

菩提达摩大师悟性论:“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当下见观当下变”,可要把这“当下见”用语言文字精准表述何其难。俗谛,真谛,这种表述在佛教有两个专业术语,“表诠”与“遮诠”。无论怎么表述,写出来的说出来的都不是“当下见”本身。

相关文章

  • “当下见观当下变”,即非唯物也非唯心,即唯物亦唯心,它是超越唯物

    作者/木子慧 对于接受唯物主义教育长大的我来说,自从参加了多次禅修,后又开始学习一些佛经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通...

  • 67/70读书笔记一《室内设计纲要》

    设计,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因为设计是由唯物和唯心组成。设计,通过唯物,表达唯心。 设计唯物就是以一种理...

  • 命运预测的——唯物原则

    命运预测的唯物原则,是指人的命运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命运预测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命运预测术也是唯物的,不是...

  • 唯物,唯心。

    唯物,唯心,才能有自由平等。――题记 自由 平等 争取 追求 浑身法术 逃脱不了一张口 世界是有物的 开始于物 得于心

  • 唯物?唯心?

    近来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从小就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却总是在不...

  • 唯物唯心

    辩证统一。 后世传颂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人欲好说,天理为何?王阳明用十几年去思考朱熹的格物穷理,其中包括格...

  • 唯心唯物

    走唯物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很累的。 很孤独。找不到归属和坐标。 慢慢想回归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它可能才是真的。对的。 ...

  • 唯物&唯心

    唯心主义者在心中信仰道家、佛家、基督教。 唯物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现在有人说量子力学...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周而复始。变者唯心、唯物,唯事,唯人。

  • 一个人的感受力之四重境界

    文/张小晶 唯物哲学描述:世界是物质的,肯定了物质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唯物相辅助是唯心,认为感知即存在。两者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下见观当下变”,即非唯物也非唯心,即唯物亦唯心,它是超越唯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jq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