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合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其中流传最广,大家也最为认可的,也因此有了端午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春秋末期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沉入钱塘江,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医疗条件较差,一到农历五月蚊蝇开始繁殖、百病滋生,人们无力应对,便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的第五日就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恶日。因为端午节最初并非良辰吉日,只能祝福“端午安康”,不能说“节日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97384/5734dc78b533fba6.jpg)
安,甲骨文(宀指房子),会意字。早期甲骨文中的“安”字是一个妇女从室外走进房内坐了下来。上古时代,猛兽居多,女子只有待在家里才没有危险。我们的先人用女子坐在房中的一幅图画来表达没有危险和放心的意思。所以,安的本意就是无危险,也表示放心。
康,从禾,从米,庚聲。根据《说文解字》,康表示逆风扬箕,扬去糙米中的屑末糠粉。在中医方面看来,把体形挺拔强壮称为“健”,强调躯干外形的结实;把体内滋润和谐称为“康”,强调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尔雅》解释“康”字“为乐,为静,为安,为宁,为五达之路”。又说:“四达之路谓之衢,六达之路谓之庄。”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明白了“康庄大道”的最初意义。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在《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语句。在《诗经》中还有关于“大康”的语句,如《唐风·蟋蟀》中“无以大康,职思其居”“无以大康,职思其外”“无以大康,职思其忧”的描述。那处在小康与大康之间的必定就是中康。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人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能够维持一种安宁稳定生活水平的状态;所谓中康社会,就是人民和国家都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达到了相对富强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宽裕状态;所谓大康社会,就是实现了各族人民生活丰熟富裕,各国社会均衡发展,世界人民和平安宁的大同状态。
网友评论